您好:雖說人體能夠恆溫調節,但是在寒冬裡,手腳冰冷仍是許多人共通的困擾。大部分手腳冰冷的人,都是個人體質的關係,然而,有些慢性病、久病患者,由於氣血循環不順暢,血液出現黏、濃、凝聚的血瘀症狀時,也容易手腳冰冷。
手腳冰冷的人,多半屬於中醫所說的虛寒體質,也就是俗話說的冷底、冷身。例如臉色蒼白、手腳冰冷、全身怕冷、精神萎靡、腰膝痠軟、常拉肚子而且是未消化的食物,是新陳代謝極度低落的人,屬於「陽氣衰微」。但有時陽氣不見得不夠,而是被阻擋無法通透出來,稱為「陽氣鬱阻」是屬於神經性手足冰冷,常發生在緊張而壓力大的人,常見症狀是胸脅脹滿、噯氣不舒、嘔吐下痢、或是腹痛、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至於有貧血傾向的人,稱為「血虛寒凝」除了面無血色、手腳冰冷之外,還會頭暈目眩、特別怕冷,吹點冷風即頭痛、身體痠痛,甚至下腹疼痛有冰冷的感覺。
寒流一到,保暖工程尤其重要,如果在戶外,不要嫌麻煩,準備不透風的手套、圍巾、口罩等裝備;腳上最好穿厚的、棉質的襪子。在室內,暖爐、暖氣、電毯等保暖設備,不要捨不得用,但應注意安全,如果是局部使用,不宜超過半個小時。此外,也可以利用熱水泡腳加按摩,溫經通絡、促進新陳代謝,使得足部至全身的循環改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容易手腳冰冷的人,除了先天體質之外,和夏天常吹冷氣,喜歡喝冷飲、吃冰淇淋及西瓜、哈密瓜、香瓜、橘子、番茄、水梨等生冷水果有密切的關係,長期下來讓體質有了改變,平常還不覺得有什麼不適,但只要氣溫一下降,就不堪一擊。
中醫治療的藥材,常用的像當歸、黃耆、桂枝、茴香、八角、枸杞、高麗參、黨參等藥物,亦可直接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等藥材,和排骨、魚或雞肉等配料一同燉煮,再加上適量的鹽、胡椒、米酒、薑等調味料,即成簡易的溫補藥膳。更懶的方法是煮薑湯來喝,薑除了有溫經散寒的作用,也有暖胃的功效。但這些藥膳食補都應適可而止,以免上火,過猶不及,尤其是有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皮膚過敏的病患,更應小心,最好還是請中醫師調治較妥當。
補充鐵劑也有助於抗寒。中國人雖以米食為主,但穀類的鐵質並不容易吸收,最容易吸收的是動物的肝臟,特別是豬肝、牛肝、雞肝等,如果不敢吃動物肝臟或是素食者,可多吃豌豆、腰果、杏仁、核桃、南瓜子、葡萄乾、菠菜、小麥、麥芽、海藻等,也都含有豐富並且容易吸收等鐵質。另外,補充維他命B群,尤其是B12及B1,及維他命C,也有助於鐵質的吸收。但補充鐵劑時,最好不要喝茶及咖啡,因為單寧酸及磷酸會降低吸收鐵劑的能力。
不論是藥物、藥膳、補充鐵劑等方法,對手腳冰冷都可取得一時的療效,但並不是吃了一兩個禮拜,就可保證下次寒流來時不會再犯,因為手腳冰冷的潛在因素是影響最大的,其形成並非一朝一夕,體質的改變亦非短時間內一蹴可成的。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