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可說是中醫藥界的多事之秋,先是有龍膽瀉肝丸引發腎毒性的披露,繼而是百餘種中藥傷肝的報導。雖然後者已經獲得澄清與道歉,但傷害已然造成。
早在1993年,比利時的研究人員就曾於The Lancet醫學雜誌發表:一群年輕女性因服用含有中藥的減肥藥而引起腎臟纖維化,很快的變成尿毒症。後來證實中藥廣防己所含的馬兜鈴酸,可能會引起腎衰竭及致癌,是致病元兇。其它對腎臟有影響的中藥還包括青木香、北馬兜鈴、關木通、天仙藤。所以,中醫師早就以廣木香、川木通等來替代這些藥物了。經由衛生單位檢測,也證明所有GMP藥廠製造的科學中藥,均不含馬兜鈴酸。至於廣告藥品或來路不明的中藥製劑,是否能夠嚴格把關,就不得而知了。
其實,隨著西方醫學的進步,近年來中醫藥界亦不斷的尋求創新與突破,早已擺脫了食古不化、墨守成規的陋習。底下舉幾個例子來加以說明:
一、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的結合:亦即將西醫局部分析和中醫整體觀念統一結合,既可統一診斷標準,又可對疾病分期分型,還可深入探討發病原理和總結治療經驗,並有利於中西醫的溝通。例如中醫的氣虛血瘀證可表現在冠心病、腦血管病、消化系統等許多疾病,中醫都是以益氣活血為其大法,療效顯著,目前已有不少相關的中西結合研究報導。
二、中西醫結合的理論研究:例如用熒光分色、電子顯微鏡、血流測量儀等來研究舌診,用脈診儀、血液流變學等來研究脈象,測定cAMP/cGMP來解讀陰陽的涵義等,總期望中西醫在不同的理論架構下能「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如此才能不斷開闢出新的領域。
三、治療機轉研究上的結合:例如冠心病的治療,中醫採取益氣活血、活血化瘀、芳香開竅、溫通心脈、軟堅散結等方法,並從血液流變學、微循環、血小板表面活性、血液纖溶性試驗、心肌應激性損傷的影響等實驗,說明中藥有改善冠狀動脈循環、縮小心肌梗塞程度、預防血栓形成等作用。這些研究,可使中醫的經驗和理論得到科學的闡明,而對西醫也可以由此擴展其內容。
四、臨床觀察藥物作用規律:例如觀察活血化瘀藥對創傷疾病、慢性潰瘍、瘢痕黏連、膠原性疾病、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臨床作用特點,啟發人們在血液動力學、微循環、免疫調節、膠原代謝方面建立指標,定向研究。
以上所述,只是舉其大要,但已足以拓寬視野及變換傳統的思維,證明現代中醫的客觀性與科學性,使人們能以全新的眼光來窺視中醫的奧秘。因此,現代中醫所提供的臨床研究成果,不但安全無虞,更可以彌補西醫的不足,絕對是值得信賴的。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台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
院址:台中市精誠路532號 電話:04-24716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