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慧昌 大腸的長度大約在一百五十至一百七十公分之間,其中直腸雖然只佔大腸長度的10%,但發生癌症的機率卻佔了將近一半,所以特別把直腸癌標示出來,稱為大腸直腸癌。其它如乙狀結腸的發生率約佔16-20%,降結腸約10%,其餘20-30%則分布於橫結腸或升結腸的位置。 當有下列情形時,就要注意大腸癌的可能性: 1.大便帶血,顏色可能為鮮紅或暗褐色。 2.大便習慣改變,可能有便秘及腹瀉交替出現,大便解不乾淨的感覺,或是裡急後重,亦即有便意卻排不出來,或大便形狀較以前細小,如鉛筆般的情形。 3.常常腹脹、腹痛,這表示腫瘤已長大至阻塞腸腔。 4.貧血症狀,如頭暈、走路會喘。 5.腹部腫塊。 6.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7.持續性疲勞。 一般而言,當腫瘤進展至肝、肺的轉移,或腹腔內局部器官侵犯時,則會有體重減輕、惡病體質,或局部可觸摸到腫塊。 中醫認為大腸癌的發病機制主要為恣食肥甘,痰熱蘊結,瘀於大腸;或因外邪內干,注於大腸;或憂思七情鬱結,滯於大腸。 中醫類似於大腸癌的記載,散見於「腸覃」「臟毒」「積聚」「腸癖」及「腸風」等疾病中。清朝王洪緒《外科全生集》所謂的翻花起肛:「潰久不斂,必至翻花起肛堅硬」,相當於末端直腸癌。 《諸病源候論》則稱直腸癌為臟毒:「臟毒,專由大腸血熱,或平素喜吃辛燥煎烤之物而成病也,生在肛門內大腸盡處,往往潰爛至肛門外,治法大約與腸癰相仿,而主藥必以忍冬藤、麥冬為主,並多加地榆、蒲黃庶幾有瘳。」提出了腸癌的清熱解毒治則。 由於大腸癌前期,亦即零期、第一期的治癒率高達95%,是所有消化道癌症中,預後最好的一種。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免除大腸癌的威脅。 (作者為台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