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小朋友你這是地圖舌。」中醫診病,照例都要患者「伸舌頭」。「怎麼可能,我這小孩膽子很小,在外頭很退縮,怎麼可能會是地頭蛇!」站在一旁的媽媽先是一楞,繼而不解的回答。哎!都怪自己發音不標準。 臨床上,舌苔剝脫呈地圖樣,邊緣凸起而部位時時轉移者,稱為地圖舌。常見於具有過敏性體質的兒童,呈周期性之剝脫。地圖舌多發生於舌面前半,初為灰白色之小隆起,中央逐漸沈下,上皮細胞剝落,反覆發作,變成紅色而光滑。所剩未剝脫的上皮構成灰白色之線狀隆起,狀如地圖模型上的蜿蜓國界。這是由於部分味蕾細胞產生暫時性的萎縮,一段時間後又再生,換另一部分味蕾萎縮,形成旁邊表面的上皮細胞上升而有灰白色的外緣。而在此同時,口腔內的黴菌也會活躍起來,可能形成舌頭表面感染及脫皮的現象。 地圖舌常見於小朋友,其產生很快,可能持續數天之久。有些小朋友會合併有舌頭龜裂,通常表示有特異性體質。每當生病、發燒、拔牙、壓力大時,或者吃到較燙、較辣、較燥的食物,都會使情況更為加重。由於多屬良性,大約在六歲左右,會慢慢改善。大人的地圖舌,常在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使得免疫機能降低,甚至像貧血、糖尿病、脂漏性皮膚炎等疾病,也可能產生。 《中醫臨證備要》曾有記載:「舌苔中剝去一塊如錢,或剝去數塊,或滿舌花剝如地圖」。依據中醫理論,地圖舌有二種常見的情形: 1.胃陰虛:多因外感熱病後期,胃中餘熱不清,耗傷胃陰,或因患慢性疾病,日久陰液虧損所導致。可見舌紅苔剝、口乾少津,不思飲食、食不知味,或食後飽脹,或乾嘔反胃,大便乾結,可用益胃湯或沙參麥冬飲來滋養胃陰。 2.氣陰虛:也多由外感熱病後期,傷陰耗氣,或夏天出汗過多,或慢性病晚期,都可能出現。可見舌淡紅苔剝,短氣乏力、手心熱、盜汗、口乾咽燥,可用生脈散來補氣養陰。 由於舌頭是人體「外露的內臟」,最容易偵察,因此具備了舌診的基本常識後,就能了解自己身體機能的變化,並可提供醫療上的參考。所以,常常對著鏡子,伸個舌頭、扮個鬼臉,說不定會有驚奇的發現。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台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 院址:台中市精誠路532號 電話:04-24716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