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不舒服,若經由檢查發現是器官病變引起的,例如腸胃潰瘍、發炎,甚至是癌症,就屬於器質性病變,但如身體各器官都很正常,就稱為是功能性腸胃障礙。根據統計,腸胃科門診病患中,近七成都是功能性障礙,只有三成是器質性病變。 有許多消化道症狀都與腸胃運動失調有關,且容易受精神壓力及情緒壓抑的影響。例如俗稱梅核氣的咽喉異物感,噯氣頻頻的空氣嚥下症,常有噁心、吃不下的神經性食慾不振症,右脅下悶脹感的膽道運動失調,腹瀉、便秘或兩者交替的大腸激躁症,腹部脹氣、悶痛的發作性腹部膨滿症等。 腸道內的生態也有影響,例如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腸內的酸鹼值就不同,菌種也不同,當產氣菌多時,當然腸氣較多。有時因為疾病或服用抗生素、感冒藥,也會破壞腸道內的菌種生態,引起脹氣。當腸子的蠕動不好,或者便秘時,食物的發酵時間加長,腸氣也會增多;有的蠕動太快或腹瀉時,因消化吸收不良,當然也會脹氣而排氣較多。胃酸過多也會引起脹氣,因為胃中過多的胃酸,和胰液中和後會產生二氧化碳,造成脹氣、打嗝。 當胃腸的消化、蠕動功能欠佳,尤其是愛吃冰、愛喝冷飲的患者,腸管脹大而不太活動,氣體滯留在腸道內,不僅影響腸子對營養的吸收,也容易使人覺得頭昏、腹脹、腰痛、睡眠不佳。 有時呼吸道的疾病也會影響,例如鼻過敏、感冒、慢性鼻炎、鼻竇炎患者,因為長期鼻涕倒流,將帶有細菌的鼻涕吞到胃部,日積月累,也會干擾腸胃道功能,所以治本之道,先要治鼻病。 西醫對功能性腸胃道疾病的病因有各種不同的假說,包括腸胃蠕動不正常、胃酸分泌過多、精神壓力過大、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異常、幽門桿菌感染等不一而足,而中醫則是強調肝氣犯胃、犯脾造成的。 中醫所謂的「肝」除了包含西醫強調的消化、解毒等代謝功能外,還包括了神經、精神等系統的功能。以功能性腸胃道疾病而言,有些會反映出胸悶胸痛等非心因性症狀,即屬於中醫的肝經氣滯血瘀;有些則是以上腹疼痛、脹氣,進食後有噁心感的消化不良症候群來表現,這是屬於中醫的「肝胃不和」,因為胃主受納,當有精神、情緒的干擾時,自然會有相關的症狀產生。 另有一部份是以下腹疼痛、脹氣、緊急便意,易腹瀉或便秘等大腸激躁症為主,屬於中醫的「肝脾不和」,因為脾主運化,當受到精神、神經因素的影響,就會阻礙食物的消化及吸收。 氣滯血瘀可以血府逐瘀湯來治療,肝胃不和可以四逆散,肝脾不和可以痛瀉要方來治療,這些方子全與疏肝解鬱、調理肝氣有關。所以,透過疏肝理氣的治療,即可以大大的改善腸胃道症狀。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台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 院址:台中市精誠路532號 電話:04-24716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