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諺:「未過五月五,棉襖不可藏。」台灣俚語則說:「未吃五月節粽,破棉被不可放。」意思是過了端午節,炎熱盛夏才真正開始。由於春夏交接之際,溫度濕度變化大,各種病菌又蠢蠢欲動,所以端午節在吃粽子、賽龍舟,表達對屈原的哀思之餘,古人還有許多習俗,蘊涵著夏日養生保健的意義。 一、飲雄黃酒:根源於白蛇傳的民間故事,據說白娘娘喝了雄黃酒才現了原形,所以雄黃酒包含有驅病健身的意義。《帝王歲時記勝》說:「五月五日,細切蒲根,拌以雄黃,曝而浸酒,飲餘則塗抹兒童面頰、耳鼻,並揮灑床帳間,以避毒蟲。」根據本草綱目記載,雄黃具解蟲蛇毒、攻毒燥濕殺蟲的功效,但由於含有毒性,需經古法炮製,方可使用,而且不管內服或外用,都不能過久、過量。其中毒的主要症狀為上吐下瀉,解藥是生甘草一份,綠豆二份,煎濃汁頻服。 二、飲菖蒲酒:菖蒲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莖,具有開竅寧神、化濕和胃的功效,因此可緩解端午又濕又熱的氣候,所造成的頭昏身倦、濕困脾胃、胸腹脹悶等不適症狀。約從南北朝開始,人們相信飲菖蒲酒能避惡去毒,《本草綱目》即說明:「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痹,通血脈,治骨萎,久服耳目聰明…。」到明清時期,飲菖蒲酒以祛毒邪的風俗已盛行各地。 三、懸蒲艾: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南北朝以前就有端午節插艾的風俗,有的用艾葉、艾根做成老虎的模樣,名為艾虎,掛在門楣以驅除邪氣。後來人們喜歡在端午節懸掛艾草或九節菖蒲於門前,藉由新鮮植物的精油所散發的氣味來驅趕蚊蠅,這與現代流行的精油芳香療法,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還有人以熏燒蒼朮、白芷、艾葉,以達芳香辟濁的效果,也算是古代的一種防疫保健措施。 四、掛香包:將白芷、菖蒲、川芎、檀香、蒼朮等中藥置放在小袋中,配戴著可驅風邪、治感冒,也可以防止幼童被蚊蟲叮咬,同樣屬於一種芳香療法。 五、百草藥浴:用艾葉、柳葉、桃葉、蘭花等煮水後,加入洗澡水中清潔皮膚,可以促進新陳代謝、預防皮膚病,藥氣香味也能去除身心失調、增進健康,這與時下流行的藥浴泡湯,其功效是不謀而合的。另外,也有人用艾葉加上白蘚皮、地膚子、花椒等煎水熏洗,用來治療濕疹、疥癬等疾病。 六、喝午時水:端午節午時過後的水才稱為「陽水」,適逢天氣炎熱,水份容易大量流失,這種習俗正好提醒大家養成多喝水的習慣,適時補充水份。甚至老一輩的都會叮嚀,游泳戲水不宜過早,應等端午之後,才不會讓寒濕侵入人體,造成風濕等傷害。 以上的端午習俗,流傳了幾千年,或許有些已漸漸被淡忘,但是吃粽子這一項,是人人不能夠「免俗」的。但糯米性偏甘溫黏滯,加上油膩的配料,並不適於夏天食用,還好用了甘淡而寒的竹葉包裹,可清熱除煩、涼心舒脾,仍不失為精心巧妙的搭配。只是現代人營養過剩,凡是糖尿病、高血脂或腸胃功能欠佳者,仍應淺嚐即止。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台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 院址:台中市精誠路532號 電話:04-24716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