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摘要:慢性肝炎是目前常見的疾病之一,由於現代處於工商業社會,人們生活緊張忙碌,精神壓力過大,酗酒過渡,飲食不潔,睡眠不足,體力透支,罹患肝炎者無數。中醫藥對肝炎的治療,歷代以來已經累積無數的經驗,其療效已經被現代醫學所肯定,只要辨症論治正確,都能使受損的肝臟機能再生,達到健康為目的。如果平常生活重視睡眠、運動、營養、環境衛生,配合傳統中醫藥來做治療保健,必能遠離肝炎的侵襲,永保建康快樂。 貳、前言:慢性肝炎是指肝臟的炎症、組織學以及肝臟生化檢查異常超過六個月以上,病情沒有明顯好轉,或生化檢查肝炎病毒持續存在。目前所知與各種肝炎病毒有關,其中尤以B型肝炎為最常見,約佔慢性肝炎患者的80%。其它病毒如:C型肝炎、D型肝炎、E型肝炎、非A、B型肝炎病毒轉變而成,也有可能是由肝炎病毒帶原者發病而成。 參、慢性肝炎病因: 一、病毒感染:肝炎病毒目前已經發現了A、B、C、D、E型等五種,感染途徑是由血液、體液感染所致,B型肝炎亦有是母子垂直感染而成。 二、飲食不潔:嗜酒過度、過食膏粱厚味,或暴飲暴食,雍滯中焦,脾胃運化不及,熱積於內,濕熱蘊結不散,濕熱化毒,尤於酒精乃是肝臟的大敵,長期飲酒,會使肝臟內積存脂肪,日久不消,轉變為慢性肝炎。 三、藥物引起:藥物引起肝炎,如果服藥超過一週以上,發現食欲不振,嘔吐等胃腸症狀,或發燒、皮膚癢、發疹、黃疸等症狀,應隨即停藥,並且門診追蹤治療。根據資料顯示,會造成肝臟障礙的藥物有:抗結核病藥、抗生素、鎮定劑、鎮痛劑、麻醉藥、心血管藥::等。 四、濕熱未清:急性肝炎以濕熱患者居多,治療時病重藥輕,濕熱未除,餘邪殘留,積寄於肝膽,遷延不除,形成本病。 五、正不勝邪:急性肝炎,日久不愈,如瀉下無度,利濕清熱過甚,傷氣耗陰,損傷正氣,使邪不勝正,病邪留戀,漸成慢性肝炎或遷延性肝炎。 六、勞動過度:急性肝炎正氣不足,如果過度參加體力勞動,將使正氣更為衰弱,正虛不能勝邪,日久演變成慢性肝炎。 七、情志失常:內經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恐則氣下,思則氣結。急性肝炎如果有以上的病因,都能夠損傷正氣,正不勝邪,日久演變成為慢性肝炎。 肆、慢性肝炎臨床表現: 一、 輕症: 1、消化機能失調:症見:飲食不振、嘔心、嘔吐、腹脹、厭油膩、大便異常、對脂肪、酒精不能耐受。 1、肝區疼痛:自覺肝區隱痛或脹痛,或有壓迫、沉悶感,常因勞累、氣候變化、情緒不佳、飲食不潔、睡眠不足時加重。 2、膽汁分泌異常:口苦、微發熱、厭食、膽囊部位放射性脹痛。 3、精神狀況:焦慮不安、情緒不穩、記憶力減退、失眠多夢、倦怠乏力。 4、肝細胞變性,點、竈狀壞死,可見嗜酸性小體,匯管區有無炎性細胞浸潤、闊大,可見輕度碎屑樣壞死,小葉結構完整。 二、 中度: 1、症狀反覆發作:肝炎持續不愈。 2、消化機能明顯失調:倦怠、厭食、嘔心、腹脹、大便時乾時溏。 3、肝區刺痛:黃疸升高,肝區疼痛或刺痛。 4、皮膚外觀:出現蜘蛛痣或紫瘢,牙齦或鼻腔輕微出血。 5、精神狀況:失眠多夢、頭暈目眩、月經異常、性慾減退。 6、匯管區炎症明顯,伴中度碎屑樣壞死,小葉內炎症嚴重,伴橋形壞死,纖維間隔形成,小葉結構大部份保存。 三、 重度: 1、精神狀況:倦怠乏力嚴重。 2、生化檢查肝功能持續升高。 3、消化機能嚴重失調:厭食、腹脹、便溏。 4、皮膚:黃疸鮮明或黝黑、唇色紫癜、蜘蛛痣、肝掌。 5、約2/5患者脾臟進行性腫大、肝臟腫大、肝區叩擊痛、腹水、上消化道出血。 6、匯管區炎症重或伴重度碎屑樣壞死,橋形壞死範圍廣泛,累及多數小葉,多數纖維間隔,致小葉結構紊亂,或形成早期肝硬變。 伍、辨證分型: 一、肝鬱氣滯:脘腹滿悶、兩脇脹痛、小便黃、口苦、口乾、時常因為情緒受到刺激病情加劇,舌苔薄白,脈弦或數。 二、肝膽火旺:兩脇灼熱疼痛、頭痛、耳鳴、目赤、口乾、口苦、噁心、大便乾、小便短赤,舌苔黃,舌兩邊絳,脈弦數。 三、肝腎陰虛:症見兩脇隱痛、失眠多夢、腰背酸痛、腿膝無力、五心煩熱、舌苔紅少津、脈象沉細而數。 四、 氣滯血瘀:症見肝脾腫大、脇肋下有癥塊、皮下出血、兩脇痛如針刺,固定不移、蜘蛛痣、朱砂掌,舌質紫,脈象沉澀。 五、 濕熱未清:黃疸顏色顯明、尿黃、小便短赤、厭食、厭油膩、嘔心嘔吐,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六、 寒濕困脾:脇肋疼痛、脘腹賬滿、厭食、倦怠乏力、大便異常,舌淡苔白膩,脈象沉遲而緩。脾虛困脾:脇肋疼痛、腹脹、厭食、四肢沉重、大便異常,舌淡苔白膩,脈象緩。 七、 肝鬱脾虛:倦怠乏力、頭暈目眩、脇肋疼痛、胃賬、食後脹滿更甚,臉色蒼白,四肢浮腫,舌淡苔白,脈象沉弦無力。 八、 脾虛濕困:厭食、四肢沉重、脘腹賬滿、食慾不振、大便溏,脈象緩,舌淡苔白膩。 九、 氣血兩虛:面色蒼白、倦怠乏力、食慾不振、脇肋疼痛,舌淡苔薄,脈象沉細無力。 陸、辦症施治: 一、肝鬱氣滯型:治法:舒肝理氣。方藥:舒肝理氣復肝湯:柴胡、當歸、白寇仁、丹參、青皮、生白朮、梔子、白芍、龍膽草、鬱金各9克、連翹15克。加減:兩脇脹痛加川楝子、薑黃各9克;脘腹賬滿甚者加厚朴、枳殼各9克、木香6克;黃疸及小便黃者加茵陳、車前子、金錢草各15克。 二、肝膽火旺:治法:清肝瀉火。方藥:清肝瀉火復肝湯:梔子、當歸、夏枯草、菊花、木通、丹參、龍膽草、鬱金各9克,連翹、板藍根、各15克。加減:口乾欲飲水加生石膏15克、麥門冬9克;脇肋疼痛加川楝子、元胡索各6克;舌絳無苔、口苦、心煩、厭食加石斛15克、枇杷葉9克、生谷芽9克、乾地黃9克。 三、肝腎陰虛:治法:滋補肝腎:方藥:滋補肝腎復肝湯:生地、山茱萸、女貞子、鬱金、楮實子、牡丹皮、菟絲子、胡黃連各6克,玉竹12克、丹參、板藍根各15克。加減:口乾口苦較甚加梔子、黃芩、麥門冬各9克;頭暈耳鳴加菊花、蟬衣各9克;失眠多夢加合歡皮12克、夜交籐12克;腰膝酸軟加川續斷15克、狗脊9克。 四、氣滯血瘀:治法:行氣活血。方藥:行氣活血復肝湯:木香6克、當歸、川楝子、鬱金、桃仁、草河車、梔子、白寇仁、生白朮各9克,連翹12克。丹參、板藍根15克,加減:肝脾腫大,質硬加夏枯草9克、土鱉蟲6克、凌霄花9克;脇肋疼痛加元胡6克、五靈脂12克;血虧氣虛加何首烏、生黃耆9克;鼻腔、齒齦、皮下出血加川三七3克、桑葉15克、大小薊各9克;脇肋痛甚加元胡、片薑黃10克。 五、濕熱未清:治法:清熱利濕。方藥:清熱利濕退黃湯:大黃6克、黃柏、佩蘭葉、梔子、白寇仁、藿香、鬱金各9克,車前子、大青葉、丹參各15克。加減:黃疸甚者加金錢草30克,茵陳用量加倍;發熱加金銀花15克、黃芩9克葛根9克;嘔吐嘔心重者加竹茹6克、橘皮9克、茯苓9克;小便黃短而濁加白茅根15克、木通9克;腹賬甚加厚朴花12克扁豆花9克。 六、寒濕困脾:治法:溫化寒濕。方藥:溫化寒濕復肝湯:附子、乾薑各6克,白朮、砂仁、黨參、茯苓、豬苓各9克,厚朴10克,生薏仁15克,茵陳、丹參各30克。加減:倦怠乏力加生黃耆30克;脇肋痛甚加川楝子9克、鹿角霜15克、白芥子6克;黃疸不退加金錢草30克;大便溏或完穀不化加訶子9克、炒扁豆15克;脘腹脹滿加木香6克、大腹皮9克;舌苔白膩而燥,口渴不欲飲水加桂枝9克。 七、肝鬱脾虛:治法:扶土抑木。方藥:扶土抑木復肝湯:白芍、太子參、香附、鬱金、砂仁、茯苓、炒白朮各10克,丹參、炒山藥15克。加減:便溏加炒扁豆15克、蓮子肉15克;脇肋痛甚加川楝子、片薑黃各10克;肢體浮腫加茯苓皮15克、生黃耆20克;畏寒肢冷加桂枝10克。疲乏氣短甚者加生黃耆15克、木瓜15克;脅下有癥塊加益母草、枳實、澤蘭葉各10克。 八、脾虛濕困:治法:健脾祛濕。方藥:健脾祛濕復肝湯:桂枝6克,黨參、茯苓、白朮、豬苓、澤瀉、藿香各9克,薏苡仁、厚朴花各15克,茵陳30克。加減:脘腹賬滿加木香6克、大腹皮9克;脇肋痛甚加鹿角霜9克、川楝子9克;便溏加炒扁豆15克、山藥12克;肢體浮腫加車前子30克4、茯苓皮30克、生黃耆30克。 九、氣血兩虛:治法:補氣養血。方藥:補氣養血復肝湯:太子參、炒白朮、鬱金、阿膠珠各10克,當歸、茯苓各12克,丹參、連翹、何首烏、桑椹子各15克,生黃耆30克。加減:脅下癥塊甚者加益母草、鱉甲各15克、枳殼10克;五心煩熱加地骨皮15克、胡黃連10克;口乾口苦甚者加麥門冬、菊花各10克;畏寒肢冷加桂枝10克;脇肋痛甚加白芍、川楝子各10克;便溏加炒山藥20克、炒扁豆10克;失眠多夢加炒棗仁15克、茯神12克。 柒、慢性肝炎臨床治驗匯集: 一、治療肝腎陰虛型慢性肝炎:方藥:丹參、黃精、田基黃、生地各20克,雞血藤、女貞子各15克,沙參、川楝子、當歸、鬱金各1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效果:80例服藥以後,72例肝功能恢復正常,3例自覺症狀減輕,5例無效。 二、慢性遷延型肝炎(陰黃,寒濕凝聚型):茵陳60克、鬱金10克、生黃耆12克、黨參15克、乾薑6克、炮附子10克、茯苓15克、白朮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效果:治療三個月,肝功能檢查正常,臨床治愈。 三、慢性肝炎(陰虛濕困型)。處方:黨參15g、茯苓15g、丹參15g、五味子15g、白芍30g、生山楂30g蒲黃15g、五靈脂15g、升麻6g、葛根30g、生地15g、枸杞子15g。水煎服,每日一劑。效果:服藥二個月,諸症痊癒。 四、慢性肝炎(肝郁脾虛,氣滯血瘀型)。處方:黃耆30g、丹參30g、田三七12g、黃芩15g、當歸15g、鬱金15g、苦參10g、仙鶴草30g、雞血籐2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效果:服藥14劑以後,肝功能檢查指數下降,右脅微痛,依上方加赤芍30克、白薇20g。續服20劑,臨床治愈。 五:適用症: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症見:肝區疼痛、口乾、目澀、大便偏乾,脈象沉細滑數,舌質紅、苔薄黃干。方藥:加味一貫煎:南沙參15g、麥門冬10g、當歸12g、生地20g、金鈴子10g、夜鉤藤30g、丹參30g、雞血藤30g、柴胡10g、姜黃10g、鬱金10g、薄荷10g。水煎服。加減:大便乾結生地加至30g;大便溏生地減量;肝區疼痛加元胡10g;腹脹加砂仁6g、萊菔子15g。效果:服藥二月餘,肝功能檢查正常。 六、慢性肝炎:症見:便秘、心下堅硬緊張,有如木板,有嚴重的壓迫,右季肋部尤甚。處方:大柴胡湯。效果:服藥三個月完全痊癒。 七、加味四逆散。主治:慢性活動型肝炎。中醫辨証:治法:舒肝解鬱、清熱和胃。方藥:柴胡3錢、白芍3錢、枳實3錢、鬱金3錢、丹參3-5錢、神曲3錢、麥芽5錢、連翹3-5錢、板藍根5-6錢、藿香3錢、甘草1錢半、白茅根3錢。水煎服,每日一劑。效果:服藥五十劑,肝功能恢復正常。 八、六味湯。適應症:慢性肝炎屬脾氣虛弱型。治法:健脾補氣,扶土抑木。處方:太子參5錢、茯苓5錢、白朮4錢、萆薢3錢、黃皮樹葉5錢、甘草1錢半、扁豆4錢。水煎服,每日一劑。效果:服藥3個月,生化檢查肝功能正常。續服半年以鞏固療效,隨訪五年,未見復發。 九、益肝湯:主治:慢性肝炎屬肝鬱脾虛、氣滯血瘀、濕熱未清型。治法:健脾疏肝、活血化瘀,佐以清熱利濕。處方:黨參4錢、炒白朮3錢、炒蒼朮3錢、藿香3錢、茵陳5錢、當歸4錢、白芍4錢、香附3錢、佛手3錢、山楂5錢、生牡蠣5錢、王不留行4錢。水煎服,每日一劑。 十、柴胡疏肝湯合茵陳蒿湯加減。主治:慢性肝炎屬濕熱內蘊、氣滯血瘀,肝脾同病型。治擬:運脾化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處方:柴胡4.5g、赤白芍各4.5g、甘草2g、茵陳12g、山梔子6g、澤瀉6g、白朮6g、青陳皮各6g、麥芽12g、枳殼4.5g、木香3g、鬱金6g、川楝子9g、三棱、莪朮各6g。水煎服。效果:服藥五十五劑,肝功能痊癒。 十一、枳朮棱莪散加減:主治肝脾兩傷,脅下徵積之慢性肝炎。症見:肝區疼痛,納差,小便短赤,時有鼻血、牙宣、舌質紅、苔薄膩、脈象細弦。處方:枳殼克、三棱1.5克、莪朮6克、桃仁9克、紅花3克、青皮4.5克、麥芽12克、白蒺藜9克、鬱金9克、甘草1.5克、澤瀉9克、茵陳12克、山梔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效果:服藥七十二劑,肝功能檢查正常。 十二、補心丹。主治:慢性遷延性肝炎。功能:養心安神,滋陰柔肝。處方:柏子仁12克、酸棗仁12克、天冬10克、麥冬12克、當歸12克、五味子9克、生地14克、黨參12克、玄參12克、丹參16克、遠志8克、茯苓12克、桔梗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總有效率94.4%。 十三、化肝煎。主治:慢性肝炎。功能:活血化瘀。處方:鱉甲20克、穿山甲20克、大黃6克、桃仁10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三棱10克、莪朮10克、丹參15克、赤芍30克。水煎服。加減:納差加焦山楂、佩蘭;腹脹加木香、砂仁;嘔心加半夏、竹茹;肝區痛加元胡、青皮;便溏加蒼朮、扁豆;出血傾向加三七、大小薊;浮腫加豬苓、車前子;麝濁高加紅花、菊花;總蛋白降低加黃耆、何首烏;HBsag陽性加白花舌蛇草、夜鉤藤。總有效率93.1%。 捌、針灸療法: 一、體針:取合谷、外關、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中封等穴,用提插補瀉法,每次取穴3-4個,留針30分鐘,隔10分鐘提插一次,每日1次,2周為一個療程。能提高機體免疫狀態,改善肝功能。配穴如下: 1、脅痛實症配期門、支溝、太衝、內關;虛症配肝俞、期門、腎俞、行間、三陰交。 2、失眠配神門、內關、太衝、風府、心俞、脾俞、肝俞。 3、腹脹實症配期門、列缺、公孫、太衝、商丘、委陽;虛症配章門、復溜、脾俞、三陰教,或灸脾俞、中脘、氣海。 二、耳針:取肝、膽、脾、胃四穴。 1、納呆配胰腺、膽穴。 2、脅痛配神門、皮質下。 3、谷丙轉氨脢升高加肝陽、耳尖。 4、針法:針雙對側,每次選4-6穴,中等刺激,每日針1次。 玖、臨床病例: 一、基本資料:謝先生,彰化縣人,四十五歲。病例號碼:九○一四○○七。初診日期:民國九十年九月二十日。 二、主訴:慢性肝炎,反覆發作已歷七年。 三、現病史: 1、慢性肝炎,於七年前淋雨以後重感冒,未即時就醫,又到路邊攤酗酒,回來以後出現急性黃疸症狀,當時曾住院治療,時好時壞。 2、超音波檢查有輕微脂肪肝。 3、厭食、倦怠、乏力、口苦、小便黃,肝區鬱悶。 四、中醫四診: 1、望診:面色黝黑少華,舌苔黃厚,體形瘦長,脈象弦數。 2、聞診:語音高亢,無特殊異味。 3、問診:容易疲勞、口苦、尿赤,肝區鬱悶不舒。 4、切診:脈象弦數有力。 五、診斷: 1、生花檢查:GOT245.GPT136,診斷為慢性肝炎。 2、中醫診斷:慢性肝炎,屬於肝膽火旺,氣滯血瘀型。 六、治則:清肝瀉火,行氣活血。 七、處方:龍膽瀉肝湯10g、三棱2g、莪朮2g、丹參2g、纈草2g,為四包,14天份。 八、二診:日期:九十年十月四日。 九、主訴:倦怠恢復大半,小便顏色轉清,肝區鬱悶好轉。 十、處方:同前,予十四天份。 十一、三診:九十年十月二十八日。 十二、主訴:生化檢查如下:GOT82、GPT54。精神持續改善,肝區還有不舒之現象。 十三、治則:苦寒藥不能過服,恐削伐太過,致傷肝腎,改以舒肝解鬱,消脂降酶的處方。 十四、柴胡舒肝湯10g、黃芩1g、川楝子1g、半夏1g、蒺藜1g、澤瀉1g、山楂1g、纈草2g為4包。給14天份。 十五:三診:日期:九十年十一月十診:服藥以後肝區鬱悶以無,倦怠、乏力明顯改善,再給上藥14天份。 十六、門診追蹤:四診九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生化檢驗如下:GOT38、GPT35,肝功能已愈,脂肪肝也正常。 十七、久病必虛,給予滋腎養肝調養處方:六味地黃丸6g、加味逍遙散6g、女貞子2g、何首烏2g為3包,予14天。屬其戒酒,不可過勞,注意飲食、環境衛生,以鞏固療效。
養生格言: ◎知道滿足、不貪名利,安於貧困樂於養生,努力追求人格的完善,不違背作人的準則,言行舉止均適守時宜而心安理得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因而使自己的生活環境安適。這樣常可健康長壽。 ◎心主使血脈,養血莫過於先養心。如果心得不到保養,而是多愁多思,多疑多慮,那麼即使每天吃最好的藥,又有什麼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