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現今工商業時代,生活緊張忙碌,工作壓力太大,睡眠不足,生活失序,過度疲勞,引起心律失常,是常見的心臟疾病之一。中國醫學,對於心律失常,長期以來即累積了無數的經驗,近二、三十年以來,對常見的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以及心律失常的脈象,以傳統中醫藥治療,配合心電圖、心導管等最新醫學儀器追蹤檢查與臨床實驗,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証明中醫藥的功效神奇,深穫肯定,希望在此基礎上,加強研究,累積更多的臨床經驗,相信對心律失常的防治,將會有更大的突破與發展。 二、病因: A、中醫認為心律失常,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屬於中醫的心悸、怔忡、眩暈、昏厥等範圍,原因有如下幾點: 1、臟腑功能失調。 2、氣血虧損。(如大吐、汗、下後,正氣內虛)。 3、內傷七情刺激。(內因:包括勞心,思慮過度,心脾氣血耗傷,或諸事不順意,氣鬱阻滯)。 4、外感六淫。(外因:感受風、寒、暑、濕,燥、火,經脈痞塞,氣道不通)。 5、痰濕阻滯。 6、水飲內停。 7、氣滯血瘀,絡脈失和,心氣不通。 8、飲食勞傷。 9。心氣虛、心陽虛:等。 B、西醫認為病因如下: a、竇性心律過數: 1、情緒激動。 2、喝酒過量。 3、體力過勞或過動。 4、喝濃茶或濃咖啡。 5、貧血。 6、細菌感染或發熱。 7、甲狀腺機能亢進。 8、休克。心功能不全。 9、心肌梗塞。出血及血容量不足。 10、缺氧。心臟神經官能症。 11、心肌炎。 12、另外麻黃素、導致內基腎上腺素、阿托品、腎上腺素也能引起心動過數。 b、竇性心動過緩。 1、迷走神經張力過高。 2、過度勞動。 3、老年人睡眠時間過長。 4、冠心病。 5、心肌炎。 6、心肌病。 7、腦出血。 8、腦膜炎。 9、腦腫瘤。 10、黃疸。 12、黏液水腫。 13、傷寒。 14、尿毒。 15、刺激喉部、壓迫眼球、刺激頸動脈竇。 16、藥物作用洋地黃::等。 c、竇性心律不齊: 1、迷走神經或交感神經張力強弱不均。 2、冠心病。 3、風濕性心臟病。 4、顱內壓增高::等。 d、病態竇房節綜合症: 1、冠心病。 2、風濕性心臟病。 3、心肌病。 4、先天性心臟病。 5、手術創傷。 6、高血壓性心臟病。 7、心肌炎。 8、心包炎。 9、二尖瓣脫垂。 10、定粉樣變性。 11、系統性紅斑性狼瘡。 12、營養不良。 13、全身栓塞。 14、白喉。 15、惡性腫瘤。 16、特發性竇房節硬化。 17、竇房節細胞顯著減少或纖維組織大量增生。 e、過早搏動或稱前期縮收、期外縮收: 1、情緒激動。 2、精神緊張。 3、過度疲勞。 4、消化不良。 5、吸煙、飲酒、喝茶過多。 6、風溼病。 7、心肌炎。 8、心肌病。心功能不全。 9、藥物引起如:洋地黃、圭尼丁、普魯卡因、銻劑、腎上腺素、麻黃素、咖啡因:等。 10、、心臟手術刺激。 11、泌尿系統感染。 12、白喉、猩紅熱、布氏杆病菌、低血鉀、低血鈣:等引起。 13、亦有昇位起搏點自律增強、折返現象、并行心律、觸發激動:等。 f、陣法性心動過緩: 1、室上性陣法性心動過緩、原因有:情緒激動、體力勞動、惡夢、喝茶、吸煙過多、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病、心肌病、甲狀腺機能亢進、進行性心臟病、肺心病、低鉀血症、洋地黃中毒:等。 2、室性陣法性心動過速:原因有:心肌損害、心肌梗塞、風濕病、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心臟手術、心導管檢查刺激、高血鉀、低血鉀、藥物如:洋地黃、圭尼丁、銻劑的毒性作用:等。 g、心房顫動與扑動: 原因有:冠心病、甲狀腺機能亢進、進行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縮窄性心包炎、急性感染、心臟創傷、心導管檢查、胸腔手術、胸腔腫瘤、洋地黃中毒:等。 h、房室傳導阻滯: 原因有:器質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肌炎、白喉、流感、心肌梗塞:等。 i、持久性房室傳導阻滯: 原因有:冠心病、風濕病、克山病、心肌炎後遺症、先天性心臟病、洋地黃、圭尼丁、普魯卡因過敏、心臟手術、甲狀腺機能亢進、黏液水腫、過胖、勞動過度:等。 三、臨床診斷: 1、竇性心動過數:心率在100-150次/min範圍內。症見心悸、乏力、容易激動:等。心電圖:P波為竇性型,P-R間期大於0.12s,P-R間距短於0.12s,P-P間距短於0.6s。 2、竇性心動過緩:心率低於60次/min。症見頭暈、乏力、胸悶、低血壓、心絞痛、短暫腦缺血、甚至昏厥。心電圖:竇性P波,P-R間期0.12-0.20s(老人可達0.21s),PP間距>0.10s,T-P段常顯著延長。 3、竇性心律不齊:心律快慢不一。症見眩暈、乏力:等。心電圖:竇性P波,P-R間期常於0.12s。 4、病態竇房節綜合症:心律在40-50次/min之間。症見煩躁、暫時性記憶障礙、失眠、說話不清、判斷錯誤、胃腸不適、嚴重時心力衰竭、肺水腫、心臟停滯、心室顫動而死亡。心電圖:常見竇房傳導阻滯,或竇性徑直靜止,顯著竇性心動過緩、逸搏、短暫或持續逸搏心率。 5、過早博動:心出血量少,症見心悸、心前區不適、`疼痛、有心慌、頭暈、甚至昏厥等。心電圖:出現P波,常重疊T,P-R間期大於0.12s,QRS波群形態大多與竇性心率相同。 6、陣發性心動過速:心律在160-220次/min。發作無先兆,突然發作,症見心悸、頭暈、頭頸部發脹、胸悶、乏力、出汗、多尿、嘔吐、四肢發痲等。 心電圖:QRS波形態一般尚正常,P波與T波重疊,心律常見不規則,P波與QRS波群無固定關系。 7、心房搏動與心房顫動:心率在100-160次/min,証見心悸、胸悶、頭暈、乏力、氣促、嚴重者嘔吐、昏厥、心絞痛、心衰::等。心電圖:心房搏動時p波消失,代之以頻發規則形狀一致的房搏波f波。 8、房室傳導阻滯:1度房室傳導阻滯,除原發疾病症狀外,常無症狀、體症。心電圖p波后均有QRS波群,p-r間期>0.20s(老年人0.21s)。2、11度房室傳導阻滯:心音強弱不等,心率慢而規則。心電圖:P-R間期逐漸延長,直至p波後脫落1次QRS波群,以後有週而復始,行成3:2,4:3,或5:4的房室傳導阻滯。111度房室傳導阻滯則有心悸、頭暈、氣急、昏厥,心率在40次/min左右。 四、中醫脈象與心律失常診斷如下:(取材:心腦血管疾病研究。南天書局發行。): 1、數脈:一息(指平靜呼吸每分鐘約16次時的一呼一吸稱之為一息)六、七至(心率大約100-110次/min),可見於竇性心動過速,心房樸動(如呈恆定2:1房室傳導)等。 2、遲脈:一息三至或低於四至(心率低於60次/min,約50次/min左右)。可見於竇性心動過緩,11度房室傳導阻滯(如呈2:1-4:1房室傳導),111度房室傳導阻滯(心室起搏點在房室束分叉以上)、房室交界區性心律等。 3、疾脈、極脈:一息七、八至,或更多,脈來急疾(心率大約130次/min左右或更快)。可見於竇性心動過速、心房樸動(如呈2:1房室傳導)。陣發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動過速。 4、漏脈:良久一滴,濺起無力(心率緩慢,不規則)。可見於室性自搏心律及其他嚴重心律失常。 5、雀啄脈:脈來急數,三五不調,止而復作,如雀啄食之狀(心率快,有間歇)。可見於快速型心房顫動,或其他嚴重複雜的心律失常。 6、釜沸脈:浮數之極,有出無入,如鍋水湧沸,絕無根腳(心律很快,脈搏浮數而無根)。可見於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心房樸動或其他嚴重複雜的心律失常。 7、麻促脈:脈如亂麻,細微至甚(心律雜亂,脈搏無力)。可見於嚴重複雜的心律失常或伴休克者。 8、解索脈:乍疏乍密,散亂無序,如解亂繩之狀。主要可見於某些心室率極不規則的快速房顫等。 9、蝦游脈:脈來指下,隱隱其形,時而躍然而去,如同蝦游冉冉忽而一躍的狀態。可見於竇性停搏伴結性逸搏,室性自搏心律等瀕臨死亡前的心律失常。 五、證候分型: 1、心氣不足:症見心悸氣短,頭暈乏力,自汗,動則悸發,靜則悸緩,舌苔薄白,質淡紅,脈細弱。 2、心陰虧虛:症見心悸易驚,心煩失眠,口乾微熱,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 3、心脾兩虛:症見心悸氣短,頭暈目眩,面色不華,神疲乏力,納呆腹脹,脈細弱。 4、肝腎陰虛:症見心悸失眠,五心煩熱,眩暈耳鳴,急躁易怒,腰痛遺精,舌紅少津,脈細數。 5、脾腎陽虛:症見心悸倦怠,少氣懶言,大便溏薄,腹脹納呆,腰痛肢冷,畏寒喜溫,小便不利,舌苔白膩質淡,脈沉細遲或結代。 6、心虛膽怯:症見心悸,善驚易怒,坐臥不安,多夢易醒,食少納呆,惡聞聲響,舌象多正常,脈細略數或弦細。 7、痰濁阻滯:症見心悸短氣,心胸痞悶脹滿,痰多食少,腹脹或有嘔心,舌苔白膩或滑膩,脈弦滑。 8、血脈瘀阻:心悸怔忡,短氣喘息,胸悶不舒,心痛時作,形寒肢冷,舌質暗或有瘀點、瘀斑,脈虛或結代。 六、傳統中醫治療: 1.心氣不足:治以補氣安神,a、天王補心湯加減:太子參、丹參、黃耆、遠志、五味子、柏子仁、酸棗仁、珍珠母、龍齒、當歸。b、或以五味子湯加減:人參、黃耆、甘草、五味子、麥冬、酸棗仁、柏子仁、合歡皮以養血安神。c、若兼見肢冷畏寒,宜用保元湯以補益心氣,以溫通心陽。d、若見陽虛氣化失利,水氣不行,飲停心下,症見短氣,渴不欲飲,尿少者,宜苓桂朮甘湯,以溫陽化飲,健脾利水。e、亦可選用炙甘草湯、養心湯。加減:皆可加入珍珠母、龍齒;胸痛加複方丹參片;食少體倦加砂仁、白朮;自汗加玉屏風散。 2、心陰虧虛:宜硃砂安神丸:生地、當歸、黃連、硃砂、甘草。 3、心脾兩虛:治以健脾養心,補益氣血,方用歸脾湯加減:人參、黃耆、白朮、炙甘草、當歸、龍眼肉、酸棗仁、茯神、木香。 4、肝腎陰虛:治以滋養肝腎,養心安神。方用一貫煎合酸棗仁湯加減:沙參、麥冬、當歸、生地、枸杞子、川楝子、酸棗仁、茯苓、甘草。加減:便秘加瓜簍仁,重用生地;陽虛潮熱,手足心熱,加地骨皮、白薇;口渴加石斛、玉竹;心煩急躁易怒,舌質紅加黃連、枝子。 5、腎陽虛:治以溫補脾腎,方用附子理中湯加減:炮附子、肉桂、白朮、黨參、炙甘草、乾薑、補骨脂。加減:氣虛加黨參、太子參、人參、黃耆。血瘀加紅花、桃仁、川芎、丹參。陽虛加沙參、玄參、玉竹、麥冬、天花、生地。痰濁加栝樓、陳皮、半夏、鬱金。陽虛加細辛、肉桂、炮附子、乾薑、麻黃。脾虛加蓮子肉、白朮、茯苓。心悸加棗仁、柏子仁、珍珠母、紫石英。 6、心虛膽怯:治以益氣養心,鎮靜安神。方用a、平補鎮心丹加減:人參、五味子、山藥、茯苓、天冬、生地、熟地、肉桂。b、心虛膽怯挾痰者宜用十味溫膽湯:甘草、人參、陳皮、茯苓、熟地、半夏、酸棗仁、遠志、枳實、五味子。c、龍齒鎮心丹、琥珀養心丸、定志丸亦可選用。 7、痰濁阻滯:治以理氣化痰,寧心安神,方用a、導痰湯加減: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實、製南星、酸棗仁、柏子仁、遠志。b、若見痰濁蘊久化熱,痰熱內擾而見心悸、失眠、胸悶、煩躁,口乾苦、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化痰,寧心安神,方用黃連溫膽湯:黃連、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實、紅棗。c、氣虛挾痰所致的心悸,治宜益氣豁痰,養心安神,方用定志丸加味:人參、茯神、茯苓、遠志、柏子仁、酸棗仁、當歸、琥珀、石菖蒲、硃砂、乳香、半夏、陳皮。 8、血脈瘀阻:治以活血化瘀,方用a、血府逐瘀湯加減:桃仁、紅花、川芎、牛膝、當歸、生地、柴胡、枳殼、桔梗。加減:氣虛者去柴胡、枳殼、桔梗,加黃耆、黨參、黃精。血虛者加熟地、製首烏、枸杞子。陰虛者去柴胡、枳殼、桔梗、川芎、加麥冬、玉竹、女貞子、旱蓮草。陽虛者去柴胡、桔梗,加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b、亦可選用大黃鷓虫丸、補陽還五湯。加減:氣虛者合補中益氣湯,或加人參、黃耆;胸悶痛加失笑散;皆可配服牛黃清心丸,遇寒更痛者,配服蘇合香丸。 9、臨床驗方:a、主治竇房節綜合症,症見心動過緩,出現頭暈、目昏、四肢乏力。方用:附子、細辛、淫羊藿、補骨質、黨參、雞血藤、生地。有效率達92.1%。(浙江省嘉興市第二醫院)。b、主治竇房節綜合症,症見心悸怔忡,屬心氣不足,心陽不振。方用:炙附子、桂枝、人參、當歸、川芎、黃耆、遠志、茯苓、炙甘草。有效率達86.7%。(吉林省乾安縣中醫院)。c、主治心悸,症見肝血不足,血不養心之心悸,方用:補肝湯加味:棗仁、白芍、熟地、川芎、木瓜、麥冬、炙甘草。加減:精神恍忽加甘麥大棗湯;心膽虛怯,善驚易恐加茯神、菖蒲、龍齒;肝鬱血虛加鬱金、合歡皮;心陽不足,心煩口乾加沙參、玉竹。有效率達100%(陝西扶風縣杏林地段醫院)。d、陰陽並補治療心悸:症見反復發作頭暈、心悸心前區不舒服,心煩、多夢,舌紅體廋,脈象沉遲,心率在30-40次/min。方用:沙參、麥冬、枸杞子、金櫻子、淡附片、菟絲子、熟地、桂枝、仙茅、仙靈脾、黨參(趙少琴醫案)。e、桂枝加龍牡湯合生脈飲治癒心悸:症見心悸、心累、多汗、畏風,併伴有面腫、體痛、雙肩酸楚、失眠,舌苔淡白,脈虛弱細數等。方用:桂枝、白芍、生薑、龍骨、牡蠣、甘草、大棗、黃耆、丹參。效果:上藥服九帖,諸症消失。(宋鹿水醫案)。f、補氣養血法治癒心悸:症見心悸時作時休,胸悶、氣短,大便乾結,舌質淡紅,苔薄,脈小弦結代。方用:黨參、炙甘草、桂枝、赤芍、當歸、浮小麥、佛手、鬱金、香櫞皮、茶樹根、紅棗。服上藥14帖,心悸胸悶症狀減輕,續服下方7帖,諸症基本痊癒:黨參、炙甘草、桂枝、赤芍、當歸、丹參、鬱金、茶樹根。(黃文東醫案)。g、眩暈心悸(高血壓性心臟病):心電圖診斷為竇性心律,心電圖診斷如下:Rv5=4.0rv5+sv1=6.2,st下降,t倒,血壓220-200/120-100症見頭暈、心悸、耳鳴、飲食欠佳失眠。方用:草決明25克、鉤藤20克、夏枯草20克、珍珠母20克、牛膝20克、菊花2克、0寄生克、15黃芩25克、地龍25g,水煎服。加減:以上處方再加入丹參、代赭石。計服36帖,諸症痊癒。h、日本漢方大琢敬節、矢數道明著漢方診療醫典,對心悸採用如下處方:1、木防己湯、增損木房己湯:對喘鳴、浮腫、呼吸迫促適宜。2、變製心氣飲:平時服用,可預防心悸發生。3、茯苓杏仁甘草湯、或合麻杏甘石湯。適合心臟性喘息及支氣管喘息都有效。4、治喘一方:發作時服之,有效。i、養心整脈煎。主治:心律不整、房室性期前收縮、心搏動過數、心房顫動。功用能溫通血脈,強心助陽。處方:西洋參3錢、黃耆3錢、當歸身2錢、炮附子2錢、五味子1錢、炙甘草1錢。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j、常用快速心律失常中藥複方:1、炙甘草湯。2、整脈1號。主治:房室早搏的心律不整。(由苦參、茵陳、炙甘草組成)、3、參脈注射飲。房室早搏的心律失常。(紅參、麥冬組成)。有效率67.5%。4、複方甘松湯(甘松、大青葉、黨參、元參、桂枝、甘草、枳殼組成)。有效率83.6%。5、強心丸(麝香、蟾蜍、牛黃、沈香、硃砂、冰片、人參、維生素b1組成)。主治竇性心動過數,有效率達96.2%。6、單位草藥經臨床有效的如下:常咯琳、苦參、延胡索、粉防己、當歸、纈草、甘松、白菖蒲、山豆根、鬱金。k、緩慢心律失常中藥複方:1、麻黃附子細辛湯。2、健心片(黨參、附子、桂枝、川芎、乾薑組成)。有效率67.1%。3、心腦活血湯(黃耆、雞血藤、丹參、玉竹、栝樓、茯苓、桃仁、麥冬、赤芍、生蒲黃、桑寄生、麝香所組成)。4、心脈靈(人參四逆湯加膽酸所組成)。l、心動過數:熟地15g、山臾肉15g、茯神15g、菖蒲12g、琥珀12g、棗仁30g、白人參12g、炙甘草9g、龍骨30g、當歸12g、枸杞子15g、肉蓯蓉12g。(黑龍將省肇東縣人民醫院)。j、心律失常:生黃耆30g、玉竹30g、苦參15g、丹參12g、炙甘草12g、靈磁石30g。水煎法,靈磁石先煎,後入諸藥,每日一劑,分2次服。效果:20劑痊癒。(江蘇省名老中醫翟惟凱醫師)。m、因驚嚇之心悸:人參9g龍齒12g、珍珠母30g、茯神10g、炙甘草6g、當歸10g,另研硃砂粉1(分沖服)。(北京中醫學院劉渡州教授)。 六、針灸治療: a、體針:1、主穴:內關、心俞、神門。配穴:巨闕、脾俞、膈俞、足三里、尺澤、豐隆、膻中、肺俞。採用平補平瀉手法,每次取主穴1-2穴,隨症配穴2-3穴,每日一次,留針30/min,7-10天為一個程。2、室性早搏取穴:足三里、三陰交、條口、承山、中都、蘭尾等穴。3、房性早搏:合谷、足三里、曲池。4、陣發性房性心動過數:足三里、三陰交、八膠等穴。5心房顫動:合谷、曲池、俞府、膻中、乳根、大椎、心俞、交儀等穴。5、心膽氣虛:陽輔、心俞、內關、神門、足三里、膽俞。6、心血不足:膈俞、脾俞、內關、氣海、心俞。足三里。7、陰虛火旺:腎俞、太溪、陰郗、三陰交、內關、心俞、志室等穴。8、心陽不振:膻中、氣海、內關、心俞、關元。9、水氣凌心:豐隆、陰陵泉、脾俞、腎俞、關元、心俞。 b、耳針:取穴內分泌、心、交感、神門、腎、皮質下等穴,取2-3穴,用短針留20-30/min,或耳針埋針2天取下,換穴位再治療,或以王不留行粒或用日本磁珠埋針,都有療效。 c、推拿按摩:按壓心俞、內關、足三里,也有預防治療效果。 七、心律失常食療及注意事項: 1、炙甘草粥:炙甘草、生地、桂枝、麥冬各2錢7分,大棗10枚、阿膠4錢(素食以黃精代)、人參1錢3分、在來米1兩半。用法:將藥煮湯取汁,加入在來米煮粥服食,每日一劑。 2、參棗粥:人參3錢、大棗10枚、在來米3兩,上物煮粥,加調味料後,即可服食,每日1劑。 3、金芍玉液酒:人參2錢,熟地、玉竹、桑仁、麥冬、枸杞子各6錢,白朮、黃耆、丹參、各4錢半,黨參5錢3分,陳皮、紅花、川芎、當歸、甘草各3錢2分,玫瑰花1錢,白酒適量。上藥置入白酒中,密封1周後飲用,每次20-30毫升,每日2次。 4、參桂酒:黨參1兩、桂圓2兩、白酒適量。將二藥置入白酒中,密封1週後飲用,每次15-30毫升,每日2次。 5、百合60g,煎取汁,雞蛋2只,打均加入, 加糖煮熟,一日分2次服。 6、龍眼肉30g、遠志、丹參各15g,水煎加糖,日分2次服用。 7、飲食以清淡為宜,以五穀飯,青菜水果為主食。 8、避免太鹹、太甜、太辛辣。 9、避免煙、酒、濃茶、濃咖啡。 10、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志內傷。 11、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平素飲食不宜過飽,生活有一定的規律。 12、不要過勞,要有一定的睡眠與休息。 13、注意寒暑變化,避免外邪侵襲,防止因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而誘發心悸,或使病情加重。 14、輕症患者,應避免激烈活動或體力勞動過度。重症患者,平時及覺心悸,氣短較甚,甚而面浮肢腫,脈象節代,則應臥床休息。 15、藥物治療十分重要,治療過程中應堅持服藥,症狀緩解後,亦應當遵醫師囑咐服藥,以鞏固一段時間,以絕後患。 八、後記:心律失常,中國醫學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與難經,已有記載,如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曰:「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乍疏乍數曰死」。以上所述,脈象的快慢,與心律不整的症狀吻合,是一種危險的心臟疾病。素問三部九侯論曰:「三五不齊者病。」本段也指出心律跳動不規則,心臟已經病了。靈樞,根結論曰:「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而一代者,二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素問平人氣象論說:「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盛喘數絕者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素問,痺論說:「心痺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以上幾段所述的五十動,三十動,十動;其動應衣,以及心痺,煩則心下鼓,與怔忡、心律不整是一致的。歷經醫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唐,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宋顏用和的「濟生方」(驚悸怔忡健忘門)、明,虞搏:「醫學正傳」、清,王清任的:「醫學改錯」,對於心律失常都有極深入淺出的研究與發明,近年來海峽兩岸醫學家,對於心律失常的研究,更加深入,已經累積了相當多可喜的成果,亦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養生格言: ◎如想要身健長壽,必先養心靜正其心,如想要養心,則必須先意念欲望恬淡寡欲而少思。 ◎澄清心靈解除思想負擔,杜絕懮慮不動感情,少思寡欲,樸實無華,這是學習道的功課。心清純去除負擔,完全可以克服缺點;絕慮忘情,可以安靜處世;懮慮欲望都泯滅了,足以成就道業;樸實純真,完全可以知曉世上的平安快樂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