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們或多或少都有失眠的經驗,短暫性的失眠幾天就會好轉,造成的影響也較輕微。若連續失眠超過三週以上,則稱為「慢性失眠」,患者必須正視這樣的生理狀況,找出失眠的病因才是治療慢性失眠的根本方法。 失眠,中醫稱為「不寐」,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的睡眠為特徵的內科病症,不寐的症狀輕重不一:輕的入寐困難,有寐而易醒,醒後不易再寐,亦有時寐有時醒…,重的則整夜不能入寐。 失眠的症狀常伴有頭痛、頭暈、健忘、心悸、疲勞倦怠、心神不安。造成短暫性失眠的原因,常與情緒有關,恐懼、焦慮、興奮都會造成失眠,如:考試、熱戀、失戀、親友離異、中樂透彩…但如果情緒因素在幾週內沒有獲得改善,慢性失眠的症狀就隨之而來,常伴隨的是焦慮、情緒低落、憂鬱,但另一種造成慢性失眠的病因則與身體的疾病有關,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慢性腎功能衰竭、慢性呼吸道疾病、哮喘、心臟缺血;同時某些藥物也會造成失眠,如:酒精、咖啡因飲料、減肥藥、呼吸道擴張劑、某些降血壓藥… 中醫對失眠的治療首重辨証: 1. 心脾不足:難入眠且易醒,過勞則甚,無煩躁症狀,伴有飲食乏味、體倦神疲、健忘心悸。 治則:補益心脾,安神求寐 常用藥方:歸脾湯加減,用藥如:白朮、黨參、黃耆、當歸、炙甘草、茯苓、遠志、合歡皮、炒棗仁。 2. 陰虛火旺:不易入睡,心煩,睡中恍惚,多夢,急躁,伴有口乾,津少,頭脹,眩暈,耳鳴。 治則:滋陰降火,瀉南補北 方藥:黃連阿膠湯加減,用藥如:阿膠(烊化)、川連、白芍、黃芩、合歡皮、沙參、麥門冬、何首烏、竹茹。 3. 膽熱上擾:心煩,急躁,半夜易驚醒,伴有口苦,咽乾,胸悶,頭重。 治則:泄膽滌痰,除邪安神 方藥:溫膽湯加減,用藥如:竹茹、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實、珍珠田、黃芩。 4. 痰濕壅遏:難入眠,寐不得安,伴有口淡乏味,頭重肢軟,神疲乏力。 治則:降逆化瘀 方藥:半夏白朮湯,藥如:炒白朮、半夏、炙甘草、合歡皮、陳皮。 5. 胃中不和:夜驚醒,啼哭不安,常發生於嬰兒或6歲以下孩童,伴有腹脹滿,大便臭,便秘,噁心,嘔吐。 治則:疏導化滯 方藥:保和丸加減,藥如:半夏、神曲、仙楂、萊服子、旋覆花、陳皮、大黃。 6. 心虛膽怯:夜寐不寧,睡不安穩,伴有心悸,膽怯,恐懼。 治則:安神養心,益氣定志 方藥:養心湯加減,藥如:黨參、沙參、菖蒲、遠志、龍骨、牡蠣、珍珠粉。 7. 症後體弱:久症之後,產後,年高體弱,虛煩不眠,夜寐早醒,伴有形體削,疲乏,面萎黃。 治則:安神定志,調氣養血 方藥:歸脾湯合交泰丸加減,藥如:琥珀,黨參,黃耆,當歸,生地。 8. 血分瘀阻:夜寐不安,將臥即醒,起未穩又欲睡,一夜無寧,伴有低熱,易怒,常有局部固定性疼痛,常有外傷史或久病史。 治則:活血化瘀,養血安神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桃仁、紅花、桔梗、柴胡、當歸、川芎、地黃、白朮、合歡皮。 睡眠是生理的本能,生物的基本需要,不眠造成的不只是隔日的精神不濟、體虛乏力,長期造成精神的影響甚鉅。短暫的失眠藉由調整情緒、減少刺激(包括睡前濃茶或含咖啡因飲料)、生活規律多半可自我回復,以中藥來調整睡眠,沒有鎮靜安眠藥的依賴性及副作用,翌日也沒有頭昏腦脹、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是治療失眠很好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