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醫學基金會統計指出大約80%的肝癌患者是B型肝炎帶原者,肝癌高居男性癌症死亡率第一位,亦居女性癌症死亡率第二位,但肝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肝癌若發現得晚很難治療。
目前的醫療方法都很難修復肝硬化對肝的損害,據醫學研究指出減少B肝轉化成肝纖維化、肝硬化,消除e抗原,40歲前是治療的黃金時間!依黃柏銘醫師多年臨床經驗及醫學統計,指出其中原因之一為台灣自1984年開始施行B型肝炎預防注射,青少年普遍擁有得到不錯的肝炎防治!相反的,目前五、六年級生的中堅份子,是勞心勞力的台灣中壯年,卻容易忽視身體的警訊!一般肝炎或肝癌初期患者只有疲憊感、口乾、口苦、胃口不好、腹滿悶、眼睛酸澀、睡眠不佳等一般症狀,很容易忽視而沒有進一步診察。
如何減少肝炎轉化成肝硬化是中西醫共同努力的目標!肝癌的症狀相對於中醫稱為「黃疸」、「臌脹」等等,中醫對於肝癌的四大治則為「扶正固本」、「清熱解毒」、「軟堅散瘀」及「活血化瘀」,分肝癌的早中晚期交替運用治療。台灣溼熱型肝炎病人較多,仿間中草藥常用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屬於清熱解毒法,彼岸很火紅的丹蔘則屬於活血化瘀法。不過卻常有因服用中草藥卻延誤治療時機的新聞報導!其中的關鍵是,中醫講究望聞問切的理學檢查,分辨病患證型體質與癌症分期;中草藥並非等同中藥,中草藥不經調製一般較為涼性,體虛或化療中病人單用極不適宜;中醫如何運用治療,則需透過辨證配伍,例如活血化瘀的丹參對於某些肝癌患者卻是容易加速病情惡化,甚至含破壁孢子靈芝的選用時機皆是 療癒的契機!
肝炎的一般預防準則是3~6個月的抽血檢驗及腹部超音波檢查,肝炎或肝癌初期症狀其實不是很明顯,在3個月的空窗期間可以透過中醫特有的理學檢查如耳診及手診有其肝炎反應區、腹診檢查按壓點等等,配合專業中醫師診治,可以獲得更健康的肝癌防治。
※ 本文章內容智慧財產權,屬於黃柏銘醫師,請整篇完整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