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 中 風(CVA,Stroke)的論治與預防
*上仁達醫 葉 宗 仁 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博士 部定副教授
*上仁達醫中醫診所 主治醫師兼學術院長
前 言
腦中風是腦血管破裂、阻塞,導致氧和營養無法送達,使得腦神經組織細胞遭到破壞的疾病總稱。
中風是腦部最常見的疾病,是腦部血管有了阻塞或出血,使經由此血管供給營養血液的腦組織產生缺血或受損現象,致突然發生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舌強語 ,半身不遂,或不經昏倒,而出現上述諸症。因本病發病急驟,且變化較快,如風之猝中使然,故名中風。
臨床所見以下舉出幾種,在預後(復原狀態)方面,會引起身體麻痺、臥病在床,或成為痴呆的關鍵,因此是要極力預防的疾病。主要包括1.腦血栓 2.腦栓塞 3.小型腦梗塞 等幾種情況。
傳統醫學所見一般多為腎陰虧耗,肝陽偏亢,陽動化風,而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繼則出現口眼歪斜,肢體偏廢,語言 澀等,與風寒感冒之發熱惡風、脈緩自汗的「中風」症不同。
內 容
(一)臨床醫學
因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和糖尿病等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性腦供血不足或阻斷使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受到損傷,迅速產生意識喪失、失語、肢體運動障礙及感覺減退、麻木等嚴重症狀,持續超過二十四小時,稱為「中風」,即腦卒中。
腦溢血 腦溢血是顱骨內出血,大部分是腦中所引起的腦內出血,腦溢血是脆弱的血管加上高血壓造成的。
蜘蛛網膜下出血 蜘蛛網膜和軟膜之間的血管破裂出血在30幾歲的年輕時期容易發生以女性較多 激烈的頭痛。
中風是由腦血管病變引起的,由於發病原因、發病機理的不同,一般可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
出血性中風是由腦內血管破裂出血而致突然發病。患者往往原有腦動脈硬化症或高血壓病,由於某種誘因導致腦動脈突然損傷、破裂,這在臨床上最為常見。
老年人的腦出血多與高血壓病、動脈硬化有關。冬季發病較多,所以稱高血壓性腦出血。主要包括1.內囊出血 2.腦橋出血 3.小腦出血 4.腦室出血等幾種情況。
一.中風的症狀
中風是以突然發病,神智昏迷或沒有昏迷,半身不遂、語言不利與口眼歪斜為主要症狀表現。但由於病因、病變部位與病理變化不同,其症狀表現也不盡相同。
A.出血性中風:
是腦實質內血管的突然破裂出血,病情進展迅速,多在幾十分鐘或幾小時內達到高峰。常見的症狀有頭暈、頭痛、嘔吐、昏迷、偏癱、大小便失禁、發熱等。其中神智昏迷、不省人事是腦出血的主要症狀,而且多表現為深昏迷。
主要包括1.內囊出血2.腦橋出血3.小腦出血 4.腦室出血 5. 蜘蛛網膜隙出血 等幾種情況。
B.缺血性中風:
由腦血管缺血改變,致使動脈血管內血液循 受阻引起。主要包括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2.腦血栓形成3.腦栓塞 等幾種情況。
C.腦中風後遺症:
臨床上以半身不遂、語言不利與口眼歪斜為主要症狀表現。
腦中風發作後,病患常有頭痛、頭重、肩膀僵硬、手腳麻木等症狀,有時也會情緒不穩定,整個人無精打采,也有的人會失眠、陷入憂鬱狀態,這些都是腦中風的後遺症。
針對以上腦中風的後遺症,可使用腦循環代謝改善藥物或抗憂鬱藥物來減輕症狀。
腦循環代謝改善藥物的作用主要有三類:改善腦血管循環、使細胞代謝活化及改善腦神經的傳倒作用。
由以上敘述得知,不同症狀可用不同藥劑,但實際上醫師投藥時,多半會同時綜合三種藥劑使用。目前醫學界改善腦循環代謝的常用藥物。
台灣一些常用的腦循環改善藥物
二.中風的診斷
根據中風患者起病的形式,發病時的臨床表現特點,結合病人原有病史、發病誘因、發病前的先兆症狀以及病人年齡等因素,通過必要的實驗室檢查,一般可以迅速做出對中風明確的診斷。
1.一般病史 如腦出血性中風的病人,多有高血壓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病史。如腦血栓形成的病人多有動脈硬化、糖尿病以及血壓增高等病史。如腦死病人,由腦血管血栓栓塞所致,可能與風濕性心臟病、心肌梗死、心房顫動等心臟病史有關。蜘蛛膜下隙出血病人,會有反覆發作的頭痛史。
2.年齡特點 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發病年齡有很大差異。腦血管出血常見於腦動脈粥樣硬化破裂出血,故往往是五十~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多見。根據近年來資料發現,中風的年齡有提早的趨向,在三十~四十歲之間也有發生,但仍以老年發病率最高。
a.腦血栓形成可由高血脂、動脈硬化或其他外界因素導致,故中年以上患病率高。
b.腦梗死常可繼於各種心臟疾病、骨折、腫瘤以及靜脈注射、人工氣胸、氣腹等操作後,故多見中青年患者。
c..蜘蛛網膜下隙出血由腦血管先天畸形及動脈瘤破裂等原因所致,發病年齡特點不明顯,故在青年、中年、老年各個年齡段均有發病。
3.昏迷程度 昏迷是中風的主要症狀之一。但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的昏迷程度有很大的區別。
a.出血性中風病人常有昏迷出現,且多為深昏迷,醫生用雙手重壓病人眉頭處的眼框,病人沒有皺眉的痛苦表情,說明病人昏迷深重。
b.缺血性中風由於腦血栓形成的病人常只有意識障礙、反應遲鈍而無昏迷,病人可表現嗜睡,乎之能醒、醒後又睡。
c.蜘蛛網膜下隙出血的病人常有短暫的意識喪失。
根據病人年齡五十~六十以上,有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病史,突然出現昏迷的同時,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大小便失禁,即應考慮出血性中風。
4.語言不利 中風病人出現語言不利或說不出話,或話說不清楚,可稱為中風性失語,這是由腦血管病變導致的大腦皮質受到損害造成的結果。根據大腦皮質受損部位的不同,臨床上又可分為運動性失語、感覺性失語、命名性失語、意義性失語等幾種。
三.中風的病因
1.血壓增高
2.動脈粥樣硬化
3.高脂血症
4.喜怒無常,情緒激動
5.飲食不節,勞逸失調
6.氣候變化失常
四.中風的檢查
靠檢查發現中風
(1)神經理學檢查
(2)血管攝影檢查
(3)Ⅹ光與頭部電腦斷層攝影檢查
1.用CT檢查 可發現腦內出血或腦梗塞
判別是出血還是梗塞,及病變部位與範圍
2.用MRI檢查 可發現無症狀性腦梗塞
MRI(磁核共振檢查)的超敏感度可以反應
腦血管病變
3. 用腦血管造影 讓腦血管變化一目瞭然
由造影劑的流動狀態判斷血管病變程度
(二)傳統醫學
1.中臟腑:
(1)閉證:
突昏仆、不醒、面潮氣粗、牙閉口噤、喉中痰鳴、兩手握固、二便閉塞、舌紅苔膩、脈紅滑數。
(a)陽閉:
局方至寶丹、安宮牛黃丸、羚羊角湯加減。
(b)陰閉:
蘇合香丸、滌痰湯加減。
(2)脫證:
昏仆不醒、目合口開、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不止、二便自遺。
若見兩顴淡紅、汗出如油、脈微欲絕是真陽外越之危候。
脫證:參附湯加減。
2.中經絡:
半身不遂、肌膚不仁、手足麻木、口角歪斜、語言不利或兼頭痛眩暈、筋脈動、煩燥、苔膩、脈弦滑。
(1)脈絡空虛,風邪入中:牽正散加味。
(2)肝腎陰虛,風陽上擾:鎮肝熄風湯加減。
3.後遺症:
中風病特別是中臟腑者,多有後遺症,臨床上以半身不遂,舌喑不語為最常見。
(三)預 防
1.保持心情舒暢,避免身心過勞,戒惱怒,禁菸酒。
2.飲食宜清淡為主,不暴飲暴食,少吃肥肉蛋類、甜水果,保持理想體重。
3.年齡在四十歲以上,平素有血壓偏高、眩暈、肢麻等證的,常為中風之先兆,宜定期健康檢查及有病要及早治療。
4.食物纖維可降低膽固醇,食物纖維不只抑制肥胖,還能減緩動脈硬化。
結 語
腦中風乃是腦血管障礙的總稱,基本上,「腦中風」本身是一群疾病的總稱,在醫學上大多稱之為「腦血管障礙」,也就是由於某些原因,大腦中的血管阻塞或破裂,使血液無法順暢的流動,甚至出現意識障礙、運動麻痺、語言障礙等神經症狀。
通常,腦中風主要有兩種原因,一種是由腦血管破裂所引起的「腦出血」;另一種則是因腦血管阻塞而導致腦細胞缺血的狀態,也就是「腦缺血」。其中,腦出血又因出血部位不同,而區分為「腦內出血」以及「蜘蛛膜下腔出血」。前者多因高血壓等疾病使腦血管破裂,而後者則是腦動脈瘤破裂等原因造成腦與腦膜之間的出血狀態。
近年來,在罹患腦中風的患者當中,竟有高達六十一%是因為腦缺血,而腦出血佔二十七%,至於蜘蛛膜下腔出血則佔十二%。腦中風患者多半是老年人,五十歲以上的發病率佔九成,高峰期則在七十歲到八十歲,其次是六十到七十歲,以及五十歲。此外,從性別來看,男性比較容易罹患腦梗塞與腦出血,女性則較多蜘蛛網膜下腔出血;而且,女性腦中風則幾乎都在停經之後發生。
至於引起腦中風的危險因子,根據許多臨床研究以及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高齡、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肥胖、飲酒與吸煙等,都有可能引起中風。 其中最大的危險因子乃是高血壓。所以,為了預防高血壓,對於平常的飲食以及生活方式,最好能嚴加控制。
葉 宗 仁 醫師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碩士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博士
•中國醫藥大學八十六學年中醫所博士班 智育第一名醫學博士畢業
•中國醫藥大學 部定副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中醫內科學
•靜宜大學化科碩士班教授醫學美容專論
•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班針灸實習課副教授
•國家網路醫院KingNet優良駐院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84-95特考中醫師訓練班內科學副教授
•中山醫學大學97特考中醫師訓練班內科學副教授
•中山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碩士校外口試委員
•長庚醫學大學博士生升等助理教授校外書面審查評定委員
•義守大學籌備 [學士後中醫系] 時向教育部申報教授名單之一
•中華民國衛生署健保局醫審會審查醫師
•中華民國中醫師全國聯合會中區健保費審查醫師
•中華民國考試院中醫內科學命題典試委員
•中華民國中央健保局醫療服務健保審查醫師
•中華民國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執行委員
•中華民國考試院中醫師考試審議委員
•中華民國考試院公務人員高等暨普通考試命題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