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眼睛解剖學上的構造,虹膜(外觀黑眼珠的部分)的下方為水晶體,也就是白內障發生的部位。在《目經大成》中,稱為黃精又名睛珠,形狀像一片可變焦距的凸透鏡,本身是有彈性的組織,靠著外圍一圈睫狀肌拉緊或放鬆來調整焦距。由外而內,外層為上皮細胞,其次為水晶體纖維,中央為水晶體核。上皮細胞可行有氧/無氧代謝,水晶體纖維只能行無氧代謝,而正中心的水晶體核,則無新陳代謝能力。
臨床依病變的進展可分為四期:
初發期: 水晶體外層出現水隙、空泡及層狀分離
膨脹期: 水晶體混濁加重、飽滿、前房變淺
成孰期: 水晶體全部混濁、前房恢復正常
過熟期: 水晶體外層呈液化狀乳白色,水晶體核下沉,前房加深
罹患白內障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眩目、視物模糊、影像曲解、色覺改變、行為改變。但這些症狀並非專一性,如影像曲解亦可發生於角膜/黃斑部病變。
先天性白內障(Congenital Cataracts):
多種遺傳性疾病與新生兒白內障相關,但其中約有1/3的患者並無其他的全身性異常。中醫眼科”胎患內障”一詞,是指因先天的因素所致小兒出生睛珠即有混濁,或於出生若干年後睛珠漸變混濁的眼病。若視力尚可,只是病情逐漸加重者,可服藥物治療,從補益腎陰及健脾益氣兩方面著手;若已有嚴重視力障礙者,仍應以手術治療為優先。
老年性白內障(Age Related Cataracts):
發生於不同階段會有些許不同的症狀出現,如後囊下的白內障患者,對於夜間對向來車的頭燈會感到眩光特別厲害,核心型的白內障因會引發近視,患者有視力回春的感覺。《秘傳眼科龍木論》中”圓翳內障”:「凡眼初患之時。眼前多見蠅飛花發。垂蟢。薄煙輕霧。漸漸加重。不痛不癢。漸漸失明。眼與不患眼相似。且不辨人物。惟睹三光。患者不覺。先從一眼先患。向後相牽俱損。」歷代眼科文獻均認為藥物僅在早期有療效。若病程日久,僅能見三光(僅能見日、月、星,是說只剩光感,不能視物),則宜採手術治療。初發期/膨脹期患者,屬脾虛濕熱或氣血兩虛,進一步則屬肝腎陽虛。
中醫眼科發展得很早,在宋末元初(約13世紀)即有眼科專書的出現,當時並無可以檢查眼球內部的儀器出現,僅能就外觀、患者自述感受,結合中醫生理理論來辨病,雖然以現代的眼光看來是粗糙了些,但對於症狀的描述,仍相當地貼切。這些會在典籍上記載並流傳下來,必然是在那樣的時空環境條件下,對於病症的治療具相當療效。在中醫”辨證論治”的治病思維下,相同的病因用相同的方藥達到一樣的治療效果,古今皆同。
參考書目:
一、 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之一。
二、 李傳課:中醫眼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574-582。
三、 林澤源、劉文駿:眼科的診斷與治療,合記圖書出版社,1985:195-199。
Kanski:臨床眼科學。藝軒圖書出版社,2001:163-165, 180-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