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臨床表現:
未生產女性及月經初期少女較普遍,可發生在經期前後,多始於來潮前或月經來第一二天發生週期性下腹脹、刺、隱、墜、絞、撕裂性疼痛,甚至蔓延至腰薦背部、大腿;有些還伴隨全身症狀如:乳房脹痛、肛門墜脹、煩躁、悲傷、易怒、失眠、頭痛、噁心、腹瀉、四肢冰涼、暈厥等。
*西醫分型
一、原發性痛經
原發性痛常開始於初經來潮半年至一年左右的青少女,而高峰在於十幾二十多歲的後青春期女性。若發生的年紀較長且嚴重痙攣性痛經,應考慮婦科檢查是否其他異常。原發性痛經的風險因素包括:體重過重或過輕、月經量過多或時間過久、吸煙
二、繼發性痛經
根據病史及婦科檢查找出以下常見潛在婦科疾病引起之痛經
1. 慢性盆腔炎
2. 子宮內膜異位
3. 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
4. 卵巢輸卵管膿瘍
5. 生殖道畸形
6.子宮內避孕器刺激等
*西醫治療
非固醇類消炎藥(NSAID)、口服避孕藥、薦前神經切除術、子宮內膜異位或子宮肌瘤摘除
中醫觀點:
根據「不通則痛」理論,痛經主因為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可由於外受寒濕、情志所傷、跌撲損傷留瘀等原因。
歸納為氣滯、血瘀、寒濕、血熱、氣血虛等類型。
*辨證要點
根據疼痛的性質部位、月經的週期、量、色、質,與兼證、舌脈象等來辨別寒、熱、虛、實。
*辯證分型
一、氣血虛弱型
經行至經淨後小腹綿錦作痛,且有下墜感,面色蒼白,脈虛細。治以補氣益血用八珍湯加減。
二、肝腎虛損型:
經行之後,腹痛腰痠,經來時量少,耳鳴眩暈,治以益腎養肝用調肝湯加減。
三、氣滯型
經前小腹脹痛,量少不暢,胸肋乳房作脹,脈弦。治以行氣活血止痛,用柴胡疏肝湯加減。
四、血瘀型
腹部持續作痛,痛如刀割,量少,經色紫黑有塊,經淨疼痛消失,舌紫暗或有瘀點,治以化瘀理氣止痛,如桃紅四物湯等。
五、寒濕凝滯型
小腹絞痛有冷感,熱敷痛減,畏寒緊繃筋骨疼痛,苔白膩,脈沉緊。治以散寒除濕止痛,可用溫經湯之類。
六、血熱瘀結型
腹痛下墜,腹部刺痛或灼痛脹痛,身熱或腹部熱,尿黃,經色紫紅,質稠有臭味,舌質紅,苔黃厚,脈弦數。治以活血化瘀、清熱散結,常用桃核承氣湯加減。
*其他療法
1.針灸、推拿—
矯正歪斜的骨盆腔與子宮周圍韌帶拉扯張力的不平衡,可促進下腹部的經絡通暢、降低行經時小腹緊繃的痙攣痛感
2.穴位敷貼—
透過溫熱與活血化瘀藥材,可散寒與提升子宮骨盆腔的氣血循環
3.電刺激—
刺激腦內啡釋放和提高疼痛閥值,增加子宮血流量,減少子宮肌層缺血,而產生鎮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