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涼好個秋」,中醫師教你如何善用養生技巧,秋收冬藏,為下個階段的衝刺儲備能量!
傳統節氣有云:「秋令屬燥」,指的是:入秋以後,氣候乾燥,皮膚、黏膜等水分喪失較多,身體容易出現燥熱情形:如皮膚乾燥、癢疹、痘痘、乾咳、喉嚨乾癢、口乾舌燥,腸燥便秘等等。
這個時節,由夏天的溼熱轉為秋天的涼燥,溫度、濕度變化大,是呼吸道與消化道疾病的好發期。抵抗力較差的老人及小孩,一不留心,很容易罹患感冒、腸胃不適或是過敏症狀反覆。另外,秋天對應「悲」的情緒,一般人容易憂傷、情緒不穩,甚至睡眠障礙。此時應該要好好調養身體,準備好迎接冬天來臨。
秋季養生把握以下四大原則:
1. 潤燥降火:最重要要多喝水補充津液,並可以多食蜂蜜、蓮藕、水梨。可以改善因乾燥引起的虛火症狀。
2. 滋陰潤肺:注意養肺,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可以多食百合、白木耳、甘蔗、燕窩、豆漿、核桃、芝麻、胡麻等。
3. 保養脾胃:天氣轉涼,較易損傷脾胃之氣,多吃五穀根莖類以及富含膠質類的食物:清粥、蓮子、山藥、地瓜、黑木耳、蹄筋類。例:蓮藕山藥排骨粥是絕佳的秋季養胃食補喔!
4. 解鬱化悲:秋風颯颯,草木凋零枯萎,很容易讓人悲傷。可以運用玫瑰花、菊花、佛手柑輪流沖泡成茶飲,讓人穩定情緒,也可補充水分。
把握以上原則,加上注意飲食均衡以及適度的運動,相信大家都能過個好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