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呀! 我”蹬”到了!----談尾骶骨挫傷
在門診當中常有患者因車禍跌倒,或者從樓梯摔下,身體向後著地,尾骶骨處痛得厲害,根本不能坐,睡覺時不能仰睡,痛苦異常。這是由於尾骶骨挫傷後引起的尾骨痛。尾骨,醫學上稱為尾骶骨,是位於脊椎的最下端,相當於動物的尾巴,是人類演化過程的遺跡。在正常情況下,應該是三至四塊小尾骨融合成一整塊,但是少部分的人可能有二至三塊的分開的尾骨,並在彼此之間有關節及椎間盤存在。一般長度約三至十公分,尾骨太長的人容易有尾骨痛的問題。
有這個問題的人最常困擾的是坐著時會感到尾骨處疼痛不適,尤其是尾骨受力壓迫時,坐的越久越會覺得痛,有些人甚至平躺時也會覺得不舒服,此時會覺得側躺較舒服,因為這個姿勢可以減輕尾骨的壓力。也有一些人是從坐姿要站起來的時候覺得最痛,這是因為坐下的時候尾骨有脫位或不正常的移動。在嚴重的尾骨痛時,甚至連走路都會感到疼痛。
有些病患會訴說坐在軟的椅墊上反而比直接坐在硬的椅子上還不舒服,這常是因為薦骨與尾骨之間的關節不穩定,在坐姿時由於身體的重量主要由坐骨粗隆負荷,當坐在軟的椅墊時,坐骨陷入於軟的椅墊後,反而使尾骨亦須承受身體的壓力而導致疼痛。尾骨痛並不常合併有腳痛,如果腳痛的型態如同坐骨神經痛,且延伸至膝蓋以下,較可能是由腰部神經根病變所致,而非尾骨疾患。
造成尾骨痛的原因包括有尾骨或其關節韌帶受到直接的創傷,可能是滑倒時屁股摔坐在地上,或是從高處落下時以屁股著地,也可能是尾骨被踢或被外物撞擊,造成薦骨與尾骨間之關節扭傷或尾骨骨折,因而引起尾骨局部之發炎疼痛。
另一可能原因是因為尾骨先天上有結構性的缺陷,尾骨沒有完全融合成一整塊骨頭,形成兩三個小的關節,這些關節在屁股坐下時會產生微小的移動,在數十年之後可能會因為累積移動次數過多造成尾骨關節疼痛,這一類的疼痛常常沒有明顯的創傷病史。
還有女性比男性容易有尾骨痛的問題,因為女性的骨盆腔較寬,坐下時尾骨較有機會承受身體重量,當然滑倒後撞傷尾骨的機率大增。而婦女產後常有尾骨痛的原因,是因為生產時胎兒頭部直接壓迫到尾骨所造成。
當有上述症狀時,應找專業的醫師診療。詳細的病史及理學檢查,配合X光影像檢查,常可找出尾骨異常的位置。但是對於尾骨並無明顯異常或局部的疼痛,且病症持續很久的時候,須注意是否有尾骨周圍肌肉的慢性肌膜炎,例如提肛肌或肛門括約肌,這時應實施肛門指檢以確定病灶所在。如果懷疑疼痛來源為尾骨附近之腫瘤所致,則應進行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檢查。
在治療方面主要是以保守療法為主。在坐椅上可以放甜甜圈形狀的軟墊,以減少坐姿時尾骨所承受的壓力。生活當中亦要小心保護尾骨,避免再度受到撞擊,例如要避開騎機車時經過地面坑洞時的衝擊力量。
中醫治療上以針灸為首要治療方法,以1.5吋的毫針針刺八髎穴,平補平瀉,針刺10~15分鐘,對於尾骨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之療效。對於合併關節錯縫可以請醫生行手法治療,手指向左右方向按摩尾骨兩側及附著於尾骨兩側的肌肉。 手法宜從輕柔逐漸加重。手法治療可以舒筋活血,緩解緊張的肌肉。平時多做提肛運動,鍛鍊臀部肌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藥物方面以行血通絡用藥為主,如複方舒筋活血湯,也可以搭配單方川七、懷牛膝、荊三稜、蒲黃等藥物
平時也可以搭配穴位按摩,這裡介紹兩個穴位----後谿穴及三陰交穴。
後谿穴:位於手小指外側,仰掌握拳,拳尖起骨橫紋尖端的骨邊凹陷處。後谿可疏通督脈的氣,尾骨正好在督脈上。尾骨痛時,用力按後谿穴,輕輕轉動臀部,也可以手握拳,用後谿穴磨桌椅的角,另一手由肛門上紋路的末端往肛門方向揉推。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內踝上三寸約四橫指的距離,尾骨痛至肛門腫脹,步行不順時,由三陰交穴往膝蓋的方向推按,兩腳交換做,走路痛的情形就會改善。
尾骨痛的保守治療可能需數週,甚至長達數個月的時間。所以,不管是保守療法或藥物治療,治好尾骨痛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只要找出原因加以治療,你就不再是個坐不住的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