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氣炎熱,即使到秋季的白日依然可感受「秋老虎」的威力,午間從事戶外活動或工作的人們,不小心就會中暑。中暑時人會頭部昏昏沉沉,面紅身熱,口乾舌燥,疲倦感使人無法專心地工作,這時候許多人最先想到的救星,就是「刮痧」。「刮痧」後熱氣能夠透體散出,不適的症狀就 能立即得到紓解,因此不失為方便、安全的居家保健方式之ㄧ。
刮痧時皮膚會刮出紫紅色的皮下出血點或瘀血斑,就是所謂的「出痧」,不只是中暑會刮出「痧點」,臨床上許多疾病都會「出痧」,以夏秋季之病為多見;基本上以氣滯血瘀,肌肉發炎,循環不暢為主要病機。
刮痧療法具有解暑袪邪、舒緩風熱感冒症狀,暢通氣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等,其實,刮痧不只能解中暑,刮不同的部位就會有不同的效果,最常刮的肩頸部位,這部位是頭與身體之樞紐,若是瘀澀不通則使全身氣脈不通, 刮痧肩頸部可以退燒、去暑、袪風熱,還有「肩頸一鬆,全身皆鬆」的說法,對於解中暑、放鬆全身有特別的療效。對於肌肉發炎、疼痛無力,工作出力勞損過度,乳酸堆積,循環代謝不良所致之肌腱發炎效果亦佳。刮痧的模式如下述:
*傳統方式-刮痧板:正統的刮痧板狀似彎月或牛角,也有些是橢圓形或是半圓形, 通常只要用的順手,任何一種都適宜, 為了減少阻力、磨擦力及避免皮膚擦傷,在刮痧時選用適當的潤滑劑、藥油等,常用青草膏、黃花油、三黃膏等具有潤滑作用,刮痧範圍以頸肩背部為主。
*棉花刮痧-藥酒棉:使用棉花沾藥酒或米酒刮痧,刮痧範圍以頭部至頸肩、背腰部為主。
若使用刮痧板鈍緣須與皮膚接觸,呈 45度角。
若使用棉花刮痧時方向必須由上而下、由內而外劃圓圈。
刮痧須向同一個方向,不可來回刮或逆經絡方向刮,一般原則頭部、背部、四肢、腹部是由上而下刮,臉部、胸部是由內而外刮。
刮的部位也是有順序的,一般先刮頭頸部,再刮他處,依序為頭部、背部、胸腹部、四肢和關節。
刮痧的注意事項:
1. 刮痧要在空氣清新、通風的場所。刮完痧後,先用乾淨毛巾把皮膚上的油和汗水擦乾淨,再喝一杯溫開水、稍微休息一下。刮痧後要避免吹風受涼,適量加添衣服以防感冒。刮痧後盡量不要吃一些辛辣刺激之食物,以免影響效果。
2. 刮痧過程中詢問「會不會不舒服?」被刮的人若明顯感到不舒服,最好馬上停止,讓病人坐下或平臥休息,喝些溫開水,必要時送醫治療。
3.刮痧須適度使力,患者若有不適疼痛感,就必須減輕力道,以免破皮受傷;女性的面部忌用力的刮。老人、小孩皮膚較脆弱,力道需放輕,也要特別注意被刮者的反應。
4.正常情況下,健康的年輕者「出痧」約 2-3小時就會褪去,最慢一天內,年紀大、病重者,2-3天就消失,使勁亂刮則一、兩個星期都無法消褪,這並非病重所導致的。
5.使用藥酒刮痧,須注意患者皮膚若對藥酒或米酒過敏時就不宜進行。
傳統刮痧雖然使用上效果不錯,但長期使用容易造成皮下瘀血,局部組織纖維化造成肌纖維炎,導致肌肉僵硬酸痛,不易治癒;因此建議使用傳統刮痧者使用之時間、頻率不要太密集,且刮痕若未退不宜再次刮痧。藥酒刮痧使用上則無此問題。而使用藥酒刮痧對改善血液循環,肌肉酸痛無力,舊傷氣滯血瘀的效用是一般傳統刮痧藥油所無法比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