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載於皇冠雜誌 第731期2015.01
「經痛怎麼會隨著年紀增長愈來愈嚴重!」
「為什麼結婚1年了卻還沒有懷孕…」
「月經來的時候怎麼一直跑廁所。」
如果出現上述狀況,你可能得了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子宮內膜腺體和基質出現在子宮內膜以外的地方,以卵巢最為好犯(又叫做巧克力囊腫),再來是腹腔的最低處(cul-de-sac ),還有附近的韌帶,以及子宮肌肉層(又叫做子宮腺肌症)和輸卵管等。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盛行率約是2-10%,不孕婦女當中更高達30%。台灣約有800萬育齡婦女,就至少有20萬女性深受其困擾。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常見經痛(對於藥物無效或者隨著年齡愈加嚴重)、不孕(1年以上未避孕卻無法懷孕)、月經來潮的消化道或泌尿道症狀(大便困難、脹氣、便秘、腹瀉、頻尿等)、下背痛…。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確切診斷平均歷經10年,臨床上從症狀懷疑,超音波和CA-125抽血輔助,最後確定診斷要靠腹腔鏡等手術加上病理切片的眼見為憑。
中醫認為不乖到處亂跑的子宮內膜組織,是種離經之血,導致局部充血和沾黏,可視為「血瘀」。其誘發的發炎反應,則帶「熱象」和「氣滯」。遷延日久不癒,容易出現疲倦、難孕等「虛」的表現。因此,根據統計,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常用的中藥包含赤芍、當歸、莪朮、三棱、丹參、延胡索、柴胡、白朮等。另外,美國期刊研究,5成以上的民眾可透過針灸獲得改善,腹部的關元、子宮,下肢的三陰交、太谿都可選擇。
研究指出運動(有氧運動可以增加骨盆腔的血流)和飲食改變(增加維生素的攝取,降低脂肪的比例)都可幫助減緩症狀。就中醫的觀點,酒類、辣椒等熱性食物應該盡量不吃,而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中將湯等則要請中醫師評估更改配方,避免引發內膜組織的過度充血和增生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