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想法認為,中醫治療感冒咳嗽療效較慢,通常只有在久服西藥後,咳嗽仍無改善下,才想到試試中醫。 其實自古以來,傳統中醫本來就能治療感冒,在歷史經驗的淬練中不斷的進步而有許許多多的處方和治療步驟,只是處方多、理論多,以至於並非所有中醫師都精於治療感冒咳嗽,所以才有所謂的俗諺『醫生驚治嗽』;反過來說,感冒咳嗽的治療並不是大家想像中那麼容易,因為病急,所以服藥後病人是否舒適、病勢是否轉輕,都是立刻可分辨的,醫師治療的精細,就在這裡可分軒輊。就算是西醫的治療,病程中是否舒服,其實也可反映用藥,是否為適時適當。 中醫對感冒咳嗽的治療,可分為三期: 感冒初期:初期症狀有,頭痛、頭暈、畏寒、畏風、發燒、身重、身痛、欲眠或反胃,中醫稱為表症,認為病邪尚在表,傳統上使用麻黃湯、桂枝湯加減方即可;但台灣人體質多陰虛血熱,生病後容易有熱症變化,比如咽喉痛、鼻塞、鼻涕黃等,這時解表藥需使用寒溫並用方,例如:柴葛解肌湯,或是藥物加入石膏、知母甚至五味消毒飲等清熱解毒藥。小孩發燒症狀,為人父母者最為擔心,其實只要意識清醒,中醫認為病在氣分,處方使用石膏、知母、連翹、金銀花等,多能退燒,而且退燒後較少反覆發燒。四分之三初期的病人,服藥後症狀明顯減輕痊癒。 感冒中期:中期症狀以鼻塞、鼻涕黃白、咳嗽、痰黃白為主,頭痛、身重、畏風症狀應該消失,最恰當的處方應是辛夷清肺飲,有熱象加連翹,咽癢咳嗽加牛蒡子,咳嗽甚則要分辨是因發炎厲害引起還是氣管緊縮引起,兩者用藥剛好相反,痰多時加瓜簍仁;大多數的人在這期間適當服藥,應該可痊癒。 感冒後期:後期多是本身體質較虛的人或是服用西藥過久的人才有的情況,常見咳嗽痰多不消、鼻涕倒流、鼻涕清白不止,或反覆容易感冒,或盜汗、自汗不止,或大便時秘,或大便時溏等等。需要醫師按症治療,可加用炙甘草湯、加味逍遙散、六君子湯、八味地黃丸、麻子仁丸等,適當比例治療,如此即可竟全功。 偶而有久咳不癒的病人就診,經分析後,一類為未按時服藥、未避禁忌物品(酒、咖啡、菸、茶、冰冷物)、未按時睡眠,致病深不癒。一類為服藥錯誤,初期服中期藥物,中期服初期藥物,皆會病症加劇,或自行亂服八仙果、川貝枇杷膏、龍角散、喉糖。一類為輕微氣喘發作而不知。最後一類屬雜症,有鼻竇炎誘發、胃炎誘發、肺部鈣化纖維化、肺氣腫引發、肺腫瘤引發、肺結核引發、黴漿菌引發等,除最後一類中部分(肺腫瘤、肺氣腫、鈣化纖維化、肺結核、黴漿菌感染)較難治療外,其餘皆可治療,快慢而已。 中醫很重視風邪(例如感冒)的治療,認為風為百病之長,所有的重病皆由病輕開始,病輕由風邪誘發開始,所以,從古至今,中醫經典皆示人袪風邪、治未病(風邪侵犯時身體未必有病症)。 所以,感冒咳嗽也是中醫的強項,站在養身保健的立場,倒是建議:感冒咳嗽應以看中醫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