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下色黃黏稠,綿綿不斷,其色如茶汁稱為黃帶。清代傅山《傅青主女科》中說:“婦人有帶下而色黃者,宛如黃茶濃汁其色腥穢,所謂黃帶是也。”本篇討論的黃帶為臨床常見的症狀,常見於西醫的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等炎症性疾病,有時不一定有感染,或是已服用西藥抗生素一段時間,無特別不適卻仍有黃白分泌物,時好時壞。
“黃帶”之病主要責之濕熱、濕毒蘊結胞宮胞脈,任帶不固
《傅青主女科》提到:“夫黃帶乃任脈之濕熱也”。黃帶是臨床為常見的帶下病,為其發生多外感濕毒,毒蘊化熱;或肝鬱脾虛,濕鬱化熱;或過食辛燥肥甘酒酪,胃腸濕熱。濕熱之邪裹夾薰蒸,膠結難分,流注下焦,蘊結胞宮胞脈,損傷任帶之脈,使任帶失固而成帶下病。
治療重在清熱解毒,利濕止帶
黃帶以帶下色黃為主要特徵。一般外感濕熱、濕毒,或肝經濕熱下注,毒熱重於濕者,多帶下黃稠或黃綠似膿,氣味臭穢;濕重於熱者,多帶下淡黃,無臭味。治療上重在清熱解毒利濕。然濕熱之產生,源於素體脾虛,或肝鬱脾虛,脾運失職,濕從內生,鬱而化熱,或肝鬱化火,與濕相合,而成濕熱。所以在清熱解毒利濕的同時還必須“澄其源”,健脾疏肝清肝,使脾氣健運濕無從生,肝氣疏泄鬱火不起,杜絕濕熱產生之源。此外,本病病位在下焦,濕熱蘊於胞宮胞脈,易引動相火,甚則損傷絡脈而致帶下黃赤相兼。因而治療上還應注意清下焦相火,使胞宮安寧,任帶之脈得固。故治療黃帶一般以清熱解毒除濕為主,可輔以健脾利濕,或清肝利膽,或清泄相火之法,標本同治,調理體質,改善反覆不癒的情況。
《傅青主女科》中【易黃湯】、【逍遙散加減】都是很好的方子。
【易黃湯】組成:山藥(一兩) 芡實(一兩) 白果(十枚) 黃蘗(二錢) 車前子(一錢)
【易黃湯】記載在《傅青主女科•帶下門》的“黃帶”條下,此方補任脈之虛並瀉腎火之炎,並說“此不特治黃帶方也,凡帶病均可治,而以治帶之黃者,功更奇耳。蓋山藥、芡實專補任脈之虛,又能利水,加白果引入任脈,更為便捷,而又必用黃蘗、車前以清腎中之火,以解任脈之熱也。”其中主要的兩味藥:山藥、芡實,是脾腎專補之藥,又可補任脈之虛,可以增加抵抗力,改善黃帶或白帶反覆不癒的情況。
【逍遙散加減】組成:茯苓(五錢) 白芍(五錢,酒炒) 甘草(五錢,生用) 柴胡(一錢) 陳皮(一錢) 茵陳(三錢) 梔子(三錢,炒)
【逍遙散加減】記載於《傅青主女科•帶下門》的“青帶”條下,原本是用來治療“青帶”,所謂“青帶”是指:“有帶下而色青,甚則綠如菉豆汁,稠黏不斷,其氣腥臭者,所謂青帶也。”臨床上與炎性帶下較有關係,許多患者在急性感染期服用抗生素一段時間後,並沒有特別不適的症狀,例如:陰癢或痛。但分泌物色帶黃綠,時好時壞,卻始終是個困擾,不知身體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對於青帶,傅青主認為是肝經濕熱。女性因生活或工作、學業等,常處於壓力之下,很容易肝氣鬱結,若再因外邪或飲食等內在因素導致濕熱留於肝經,造成易發生“青帶”的體質。治療即以逍遙散加減來清熱利濕解肝鬱,改善體質。在臨床上也常見因肝經濕熱造成黃帶,治療時也可參考此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