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真正發生率仍不清楚,估計發生率約為5~10%,是生育女性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
患者有程度不等的雄性素增加、不排卵,還有胰島素抗阻性及胰島素過高的情形。黃體化荷爾蒙濃度(LH)增加,但濾泡刺激荷爾蒙(FSH)濃度正常或較低。組織學上可見兩側卵巢變大,卵巢胞囊變厚,胞囊下可看到退化的濾泡形成多囊性卵巢,在這些濾泡的周圍可看到卵囊膜細胞增生的現象,卵囊膜細胞有黃體化現象。
致病機轉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致病機轉仍不清楚,有可能不是由單一因素引起的疾病,而是由多種神經內分泌或新陳代謝異常經由不同機轉所引起的相同臨床表。
以下為二種可能的假說。
1. 女性的雄性素主要由卵巢的卵囊膜細胞所製造,少部分由腎上腺製造。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由於受到濃度過高的黃體化荷爾蒙(LH)刺激,卵巢卵囊膜細胞製造更多雄性荷爾蒙;而由於濾泡刺激荷爾蒙(FSH)濃度較低,卵巢的顆粒層細胞無法將雄性素轉變成雌激素,結果雄性素過高而雌激素相對地較低,因而造成不排卵。
2. 在雄性素轉變成雌激素的過程中需要一個由顆粒層細胞所製造稱為aromatase的酵素,若負責製造這個酵素的基因發生突變,則雄性素無法轉變成雌激素,也可能造成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臨床表現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表現出來的臨床表徵差異性相當大,嚴重者會出現無月經、多毛症、肥胖、兩側卵巢腫大等典型的現象,但有的只表現出部分輕微症狀,且在不同種族的表現也會不同。
*月經異常
由於排卵過少或不排卵,患者有月經過少(次數),或無月經的現象。患者通常會有正常的初經,但月經過少在青春期前後開始出現,並隨年齡增加而更嚴重,最後甚至變成沒有月經。
由於不排卵,無法進入黃體期,子宮內膜在雌激素的作用之下持續生長,至無法支撐時可能會不規則剝落,出現不規則出血。長期的不排卵可能引起子宮內膜增生或子宮內膜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發生子宮內膜癌的機率為正常婦女的3倍。
*不孕
患者常因不排卵而造成不孕,在懷孕後也較容易發生流產,懷孕期間出現妊娠糖尿病與高血壓的機率較高。
*雄性素過高
長青春痘或多毛症。多毛症通常出現於上唇、顏面部、胸部、下腹部、大腿。文獻報告多毛症在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出現的比率60%,但在亞洲人較少見。
*肥胖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通常都是中心型肥胖,腰圍較大,脂肪堆積於腹部或內臟,較易合併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或心臟血管疾病;相對地,若脂肪堆積於臀部與大腿,則危險性較低。肥胖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出現月經異常、不孕、多毛症的機率也較高。
*糖尿病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有7.5%會出現第二型糖尿病,有30%會有葡萄糖耐受不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到停經時有16%出現糖尿病。
中醫病因病機
本病以脾腎陽虛為本,痰濕為標,其發病多為腎虛不能蒸騰下焦津液,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津液水濕聚而成痰,腎虛與痰濕相互夾雜,腎虛引發痰火,痰濕損傷腎陽,互為因果,痰濕阻滯,則兩側卵巢囊性增大,包膜增厚,膏脂充滿,痰濕壅盛,阻塞衝任而致月經過期,或數月一行,甚則閉經。
中醫治療
治療上以溫腎健脾,行氣利濕為主。
古代中醫並沒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這樣的病名,不過《傅青主女科》有一帖方子相當合用,原方是治療月經數月一行,名為助仙丹。
組成:
白茯苓(五錢) 陳皮(五錢) 白朮(三錢,土炒) 白芍(三錢,酒炒)
山藥(三錢,炒) 菟絲子(二錢,酒炒) 杜仲(一錢,炒黑) 甘草(一錢)
其中茯苓、陳皮、白朮健脾袪痰,白芍平肝調經,山藥脾腎雙補,山藥、菟絲子可補腎精,杜仲補腎陽,全方補脾腎之陽,疏暢氣機。
就如傅青主說的:“健脾益腎而不滯,解鬱清痰而不洩,不損天然之氣血,便是調經之大法。”
原則上,以助仙丹調理體質,並配合中藥人工週期療法在月經週期不同時期加減用藥,對於調經、助孕,都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資料:
婦科常見疾病 金名圖書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