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一點點的小傷口,就足以讓人渾身不自在。三餐不能吃香喝辣的,講話不能暢所欲言,就連刷牙、漱口都得小心翼翼。
口腔潰瘍,通常是一到數個,可發生於口腔各個部位,如上顎、舌頭、牙齦、頰部及口唇黏膜等處。起初,患部黏膜會有紅腫隆起的情形,大約一天後潰破,產生圓形或橢圓形,直徑零點二至零點五公分的潰瘍,其底部有壞死組織形成的黃白色假膜,邊緣的黏膜則呈現充血、水腫。一般七至十天就可以痊癒,但有的人很容易復發,往往「舊的不去,新的已來」。
發病的年齡從小孩到老人都有,但好發於青壯年期,其中又以女性為多,男女之比約為二比三。
口腔潰瘍的病因很複雜,有的有家族遺傳,有的血液裡潛伏著EB病毒及人類巨細胞病毒,一旦人體的免疫功能下降,就會使病毒被激化、活化。所以不少病人是在睡眠不足、勞累過度、精神緊張,或是偏食、消化不良、便秘及吃東西不慎咬傷時,就會發作。又如服用藥物不當、局部放射治療,或部分女性朋友在月經週期來臨前,也都可能引發。
西醫塗抹的藥膏,有的含有水楊酸,可以直接把敏感的神經燒灼掉,有止痛的效果,但塗抹的剎那間,會有辣辣、痛痛的感覺;有的含有類固醇,可以促進黏膜的生長,直接覆蓋在潰瘍部位,也有減輕疼痛的功效,但缺點是附近黏膜會發生沾粘,而且患者對類固醇往往心生恐懼。如果潰瘍嚴重,西醫會給予少許冰醋酸溶劑,不僅可以燒灼潰瘍,減少傷口疼痛,還可以促進黏膜表皮增生,加速潰瘍癒合。中醫也有不錯的外敷方法,可以用「吹喉散」噴在患部,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中醫治療口腔潰瘍,臨床上常見的有四種類型﹕
一、心火上炎﹕多因勞心傷神、休息不夠而引起,潰瘍常發生於舌尖,易有口渴、心煩、失眠、小便短赤等症狀,可用導赤散加減來治療。
二、陰虛火旺﹕多因勞累、熬夜、睡眠不佳而引起,潰瘍常發生於舌根,疼痛晝輕夜重,易有口乾咽乾、手腳心發熱、盜汗等症狀,可用知柏地黃丸加減來治療。
三、脾胃濕熱﹕多因過食辛辣刺激、菸酒或燒烤煎炸的食物而引起,潰瘍常發生於口、唇、舌及齒齦多處,易有口渴喜涼飲、口臭、腹脹、大便秘結、小便黃赤等症狀,可用涼膈散加減來治療。
四、脾氣虛弱﹕多因免疫功能欠佳而引起,潰瘍反覆發作,患部色淡,疼痛較輕,易有身體疲倦、胃脹、食慾不振、大便拉稀等症狀,可用黃耆建中湯加減來治療。
口腔潰瘍的患者宜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熬夜,少吃烤、炸、辛辣等刺激物,應以清淡的細軟食物為宜,多吃些清淡而且新鮮的蔬菜水果,潰瘍嚴重者,可改半流質飲食。吃飽飯後,可用淡鹽水漱口,以清潔口腔。萬一口腔潰瘍經過三週以上仍未癒合,或口腔黏膜出現白斑,則必須提高驚覺,有可能是口腔癌的前兆,必須積極就醫診治。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台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
院址:台中市精誠路532號 電話:04-24716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