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患者又合併C型肝炎感染,可說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因為這種雙重感染的病患,肝炎發作或暴發猛爆性肝炎的機會都比單獨感染B肝或C肝者來得高,而且日後產生肝硬化或肝癌的時間會縮短,機率也比較大。
這些患者,多半是經由母體垂直感染得到B肝,後來又感染到C肝,而後來侵入的病毒常會喧賓奪主,壓制先前感染的病毒,所以在病患體內,往往是C肝病毒較活躍,血中的C肝病毒量也比較高。
臨床上,急性C型肝炎的症狀雖然多數輕微,也不太會變成猛爆性肝炎,但是令人擔心的是慢性化的比例奇高,約有80%以上,其中20%至30%在幾十年後會形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每年約有5%的機率會罹患肝癌。
目前西醫是先以干擾素加上口服Ribavirin來治療C肝。但要特別注意的是,B肝病毒可能在C肝病毒被清除之後,乘機而起,產生反彈的現象。
至於B肝的治療,一般都是等到e抗原轉陰性e抗體出現達半年以上,血中B肝病毒的核酸量減至測不到也達半年以上,且肝功能指數恢復正常才會考慮停藥。若能達到以上三種理想目標,實屬不幸中的大幸,但並非就此可以高枕無憂,因為還有抗藥性的問題。
中醫治療方面,講究的是辨證論治,而不是將焦點放在到底是B肝抑或C肝病毒在作祟。一般而言,當肝臟發炎嚴重時,GPT會明顯升高,患者常出現口乾口苦、頭暈、胸悶、胃脹想吐、吃不下、身體疲倦、煩躁失眠、小便深黃色。傳統中醫認為這是人體正氣與濕熱毒邪相爭的結果,應以祛除毒邪為主要治療手段,常用連翹、貫眾、黃連、黃芩、虎杖、茵陳、山梔子、板藍根等藥來治療。
由於是兩種病毒的交互作用,整個治療過程的確較為難纏,所以常見GPT輕度或中度升高,長期拖延不易改善,這表示正氣已虛,邪毒殘留,應該祛除毒邪兼以扶助正氣。扶正滋補法主要包括健脾、養肝、滋腎,常用藥有黃耆、黨參、白朮、山藥、黃精、白芍、生地、沙參、麥冬、石斛、山萸肉、枸杞、女貞子等。
此外,由於GPT昇高也可能是瘀血內阻致使細胞通透性增加,大量酵素進入血液,所以遇到GPT長期不降者,配合一、二味活血藥後往往可以收效;如丹參、赤芍、桃仁、紅花、莪朮等即有去瘀生新的作用。
要言之,提煉精純的西藥,往往能單刀直入,迅速抑制病毒,但也可能過於強勢而導致物極必反,使得病毒突變,產生抗藥性。加上西醫並不重視體質陰陽氣血的平衡,容易耗傷正氣,產生副作用,甚至因忽視人體抗病能力的培養,造成疾病的復發。
中藥由於都是大分子,而且常隨著患者病況而改變處方,故而治病能力較不直接,而且也較不容易產生抗藥性。加上重視培元固本,冀望培養人體正氣以對抗病邪,因此少有副作用,而且一旦有效,較能保持。總之,中醫致廣大而西醫盡精微,兩者若能兼容並蓄,雙管齊下,中西合璧的結果,更能治好難纏的雙重感染。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台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
院址:台中市精誠路532號 電話:04-24716048
|